北京二手房每两月涨50万
楼市长效机制5年内难以出台记者北京市场调查发现———北京麦子店附近一豪宅别墅项目供图/CFP
所谓的大户型抛售,整天和房子打交道的中介公司并没有明显感觉到。部分大户型单价比中小户型单价略低,主要是因为总价太高,买得起的人太少造成的,这也是二手房买卖的普遍现象。
除了中介公司的直观感受,官方的统计数据也并没有支持大户型抛售潮的说法。据记者了解,北京今年以来大户型成交比例一直稳定,并无明显异动。相反,这几个月平均成交面积还略有缩水。
本报讯(记者范辉)由于担心更具威力的长效调控机制,日前有消息称北京大户型二手房遭遇集中抛售,但据记者调查,目前并未有大户型抛售潮出现,这是一个博取眼球的传闻。业内认为,所谓长效机制出台尚需时日。
专家撰文称大城市出现豪宅抛售
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健坤日前在《上海证券报》上撰文,称北京市房地产近一个多月以来出现的新变化格外值得关注。18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出现罕有的抛售,有些从未有过交易的豪华小区内,整幢别墅在密集抛售,且有加速抛售的趋势。
宋健坤分析,大户型的居住者大致分为富翁、为官者两类人。前者怕调控新政,后者则在极力规避反腐。他们抛售大户型房产,既有无奈,又表现出较大的坚定成分。所以,在房产出手的交易谈判中,为富者杀价较为缓慢,寸金寸移——挂单观望居多;为官者杀价较为凶狠,甚至想一步达成交易。
对于这批抛房者心态,宋健坤认为主要是担心中央将在近期强制推行房地产新政,其中包含房产税、个税、遗产税等有力措施,并且很有可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全面放开房产限购,这将强烈冲击已趋于饱和的房地产市场,必将使房地产市场价格逆转。
房价坚挺未现抛售
对于宋健坤所谓的抛售潮,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数个豪宅集中的区域,其中包括紫竹院区域、大望路万达广场区域,这些区域大多均价超过5万元,且都以大户型为主,不少户型超过300平方米,总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房产比比皆是。
以最近被曝光的最牛空中别墅人济山庄为例,均价6万元。记者在麦田中介看了一套350平方米、裸房价1600万元的复式。该房产从2000年被人买下后就一直没有人住过,业主以投资为目的。
中介向记者介绍,该房产从今年初就被挂出来,且挂牌价格逐月升高,几乎每两个月上涨50万元。“随行就市是这一区域大户型二手房的普遍报价策略,这类房子本来买得起的人就少,即便突然报低价也不一定能够马上成交。”
至于所谓的大户型抛售,整天和房子打交道的中介公司并没有明显感觉到。“部分大户型单价比中小户型单价略低,主要是因为总价太高,买得起的人太少造成的,这也是二手房买卖的普遍现象。”
北京近几月平均成交面积略有缩水
除了中介公司的直观感受,官方的统计数据也并没有支持大户型抛售潮的说法。据记者了解,北京今年以来大户型成交比例一直稳定,并无明显异动。相反,这几个月平均成交面积还略有缩水。
以2013年为统计时间,1-3月的二手房平均成交面积分别为91.2、92.8、94.8平方米。而在最近三个月的平均单套成交面积则仅为89.9、88.3、89.1平方米。根据住建委网站统计数据, 8月份截止到13日,北京二手房合计签约3838套,单套平均面积仅为89.4平方米。
从户型面积来看,7月份140平方米以上的户型占比10%,还略低于今年1月份的10.44%的比重。从挂牌情况来看,目前北京在售二手房合计在7万套左右,单套平均面积在140平方米以上的二手房在1.1万套,占比15.7%,这一比例在2013年一季度平均为15%-16%,未出现明显变化。
对于市场的大户型抛售潮,业内普遍认为这一看法不靠谱。“从专家言论看,没有成交数据支持,而且言论中的感性认知更多,大部分都是模棱两可的估算。”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
“房产税等还是传闻,而且房价已经处于上涨中,市场对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没有改变,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抛售潮。何况从当下市场情况看,温州等地放松调控的出现,反而稳固了市场对价格的信息。”
财经观察
长效机制短期难出台
之所以市场出现大户型抛售潮传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的确在酝酿长效机制,这一机制将可能同现在的限购、限贷等政策有着明显区别。但业内预期,这一机制出台需要时日。
对于这一长效机制,据记者从业内了解,至少目前没有成形方案。正在参加观点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对记者连说了几个“不知道”,“长效机制的草案肯定有了,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建设部、国土部以及财政部等部门都会参与。”
“长效机制毫无疑问是改革的一部分。”他指出,长效机制的内容应该包括如何完善住房制度、调控的机制、财税制度以及住宅产业化等问题。并且,长效机制会对现有的财税体制、土地政策、金融体制都会有所改革。
长效机制的设计、完善都有一个过程。如我们希望地方政府不要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而要通过产业带动来发展经济,这既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匹配问题,又涉及引进产业有没有条件等问题,非一年半载就能解决好的。在朱中一看来,长效机制没有五年时间难以出台,这一机制要在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实时更新。文/本报记者范辉
上一篇:漫山香墅诠释“都市梦想”会员入会正式起航 下一篇:淘宝缘何“封杀”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