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广州失独家庭两成离异 六成夫妻年过五旬难生育

统计数据显示失独家庭再生育率仅8~10% 逾六成夫妻年过五旬无法生育

  关注失独家庭之三 家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失去孩子,不少家庭濒临解体。广州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失独家庭离异率达20%,再生育率仅8%~10%,六成多失独夫妻年龄在50岁以上,已丧失生育能力。其中,越秀区失独家庭460多户,有90多户最终走向离异。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20户失独家庭,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存在三大迫切需求:一是经济援助;二是渴望领养;三是家庭关系调适。此外,因为失独家庭的隐蔽性,社区开展救助和介入服务的难度较大,尤其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社工人才

  文/记者谭秋明、徐静 通讯员文燕媚

  失独家庭三大需求

  本报记者通过走访调查20户失独家庭,发现他们存在三大迫切需求:

  1.经济援助

  这些失独家庭多是遭遇子女患病去世,之前为救治儿女倾家荡产,而今夫妻二人年纪渐大,身体多病,没有经济支援难以度日。

  2.渴望领养

  渴求领养的失独家庭,夫妻年纪一般介乎于40~50岁之间,再生育可能性低,但经济实力和生活条件较好,想通过领养孩子弥补创痛,令家庭保持完整。

  3.家庭关系调适

  不仅失独夫妻的关系出现危机,而且整个家庭的关系都需要外力帮助来达到调适和平衡。

  调查样本

  越秀区珠光街:户籍人口7.2万人,有22户34人是失独父母,其中有2个是离异家庭,2户是丧偶家庭。

  失独家庭:失独爸爸15人,年龄介乎于54~76岁,平均年龄61.66岁。失独妈妈19人,年龄介乎于50~67岁之间,平均年龄56.15岁。

  失独原因:

  有12个孩子是因病离世,有4个孩子是猝死,另有5个孩子因其他原因死亡(包括自杀、工伤、车祸、原因不明等)。

  专家:帮助失独家庭不要过于“标签化”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贺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失独父母多已到中年甚至老年,失去孩子会对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会让家庭生活陷入长时间的困境。“失去孩子这样的痛苦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很多父母会选择逃避远离社会”。

  不仅如此,失独对家庭影响还会扩散到社区。贺立平认为,会有更多一孩家庭忍不住去想这样的事情也许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贺立平建议政府抓紧制定针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最好是由第三方机构向失独家庭提供直接帮助,这样的服务更易被接受。政府可购买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服务,纳入政府统筹计划,甚至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不过,社工在提供服务时,不应过分将失独家庭标签化,像对待普通需要帮助的家庭即可,无需过多强调“失独”,否则失独家长也易产生不良情绪。社会提供帮助为的是让失独家庭尽快融入社会,能更好地生活。

  失独家庭多隐蔽 想要关爱难接近

  “失独家庭在社区里面有很大的隐蔽性,广州市可能不止4200多户!”有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绝大多数失独家庭从原户籍地或居住地搬出,去到一个新社区或者一个新城市才有勇气重新开始生活。在越秀区的人民街、珠光街、东风街等街道,虽然掌握了户籍居民的失独情况,但是工作人员上门慰问时,不是遭到拒绝,就是常常要吃闭门羹。

  “失独是一个家庭的致命伤痛,接受一次慰问,就等于被揭开一次伤疤。”珠光街工作人员小陈说,个别家庭彻底从原来的社区搬离,还更换了手机等联系方式,断绝与原社区的任何联系,因而社区即便想表达关爱也没有渠道。

  失独母亲:

  好想有人听听我心里的苦

  “政府层面的帮扶关怀,方式较为单一,未必了解我们真实的需要。”失独妈妈梁女士称,10年前,儿子因意外过身之后,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逢年过节都会上门来慰问,送钱送物都有,“体现了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但我们需要的,可能更多是心灵上的重建。”梁女士的婆婆因为无法接受孙子突然辞世的消息,病倒在床,最后发展为严重的抑郁症,而她的丈夫骆先生,也因为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离家出走,已经三四年没有音讯。

  “有个人听听我心里的苦,就像你今天坐在这里听我说一样”,这是梁女士多年来的渴求,但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听听她的倾诉。

  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失独家庭对公职人员有一种抵触情绪,进家门都难,更难进入他们的内心。“很多失独家庭对我们有抵触情绪,被打出来都试过。”珠光街工作人员马女士说,不少失独家庭,特别是孩子新近去世的家庭,由于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此时如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慰问或了解情况,不但会遭到断然拒绝,有个别悲伤得无法自控的家长甚至会动手打人。

  民政部门:

  计划培训专门的“失独社工”

  “关怀失独家庭和关爱其他的困难人群有很大差别。”专业社工伍爱贤说,目前广州的社工模式在为老服务、社区融合等方面做得较为出色,但是,关爱失独人群不大可能直接采用现有的经验,“首先失独家庭不大可能组织集体活动,他们聚在一起,悲伤情绪聚合,可能更难化解。”她说,关爱失独家庭要以个案方式介入,而且针对失独夫妻的双方,也要有不同的关爱方式,尤其是对失独妈妈的关爱更要讲求技巧。

  市民政局社工处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中开展关爱失独家庭的专项服务。已有计划培训专门的“失独社工”,主要是加强社工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能力的培训,今后这些“失独社工”将下沉到各个社区为失独家庭展开专门服务。

  目前,广州市150多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已因应社区自身情况,在各个方面给予失独家庭关爱和支持。如越秀区的东风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失独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华乐街将失独老人的关怀纳入了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项目。

  儿子因脑瘤去世 夫妻俩心结难解

  “虽然没有离婚,但和离婚已经没有差别。”47岁的失独妈妈阿莲(化名)说,3年前,12岁的孩子因患脑瘤去世,最初,为了救孩子,她辞去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专心照顾孩子,由丈夫独撑家庭。治疗后期,四处借债,家中债台高筑,但孩子还是走了。为了偿还债务,她和丈夫拼命工作,“说是为了还债,其实大家都不愿回家,不想见面,怕回到那个一家三口一起生活的情境里。”

  三年间,阿莲经历五次搬家,孩子的遗物无一保留,“难解的是心里的结。到现在我们还是会为治疗方案争吵。要么彼此不说话,要么他不停责骂我,怪我没有照顾好孩子。”阿莲感到,不知该怎样和丈夫沟通,两人总是一不小心就说到孩子身上去,互相抱怨甚至打骂起来。“我曾提议再生一个,他坚决不同意。”阿莲感觉,除了和丈夫难以相处外,和家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好好相处,“大家都无法从这件事走出来。人家知道了,也只是安慰几句。这个苦,闷在心里,很沉很沉。”

  阿莲的经历并非个案。近日,本报记者对20户失独家庭展开需求调查,发现失独家庭最为迫切的三大需求:其一,经济援助;其二,渴望领养;其三,家庭关系调适。而接受调查的失独家庭中,夫妻关系淡漠,最终离异的有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