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 > 正文

全国青少体育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求真务实抓青少

  把运动队办到学校去

  上海市体育局

  近年来,上海围绕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努力破解青少年体育工作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适合上海青少年体育的发展道路。

  在总结上海多年来体教结合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2月召开了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从全市战略层面部署和推进体教结合工作

  市体育局服务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识和力度进一步加强,去年128名市属体育系统的体育教练和262名区属体育系统的教练员进入到普通中小学指导、带队训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业余训练工作

  “把运动队办到学校去,让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是上海体教结合十多年来的工作理念及工作重点。体育局加强对体育传统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引导和管理,与教委密切配合,探索校园足球“一条龙”联盟建设,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尝试真正的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模式。

  上海强化“为了每一个运动员终身发展”的理念,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由优质学校对市级体校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托管”。2013年,上海将把体校文化教育督导纳入市教委督学体系。为进一步加大体教结合保障力度,上海有关部门组成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了各自任务分工。2012年市级体教结合专项工作经费共计投入3000万元,各区县共投入6522.2万元。

  为破解业训难题,上海积极开创后备力量培养新途径。在创新训练模式,改革训练方法的同时,重视基础训练,提高训练效益。上海高度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各级政府支持、教练员努力提升业务水平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积极发挥竞赛杠杆作用,科学设计竞赛体系,正确引导后备力量培养的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场馆稳步开放

  安徽省体育局

  近年来,安徽省体育局、教育厅密切配合,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努力推动全省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稳步向社会公众开放。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省人大将开放工作写入了《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和《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今年1月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结合的意见》,对开放工作进度有了明确的时间要求。

  省体育局、教育厅主动作为,积极会商研究体育场馆共建、共享进程,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体教两家联合出了《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市、县政府履责。目前,开放工作已纳入了省辖市体育工作考核指标。各市在开放工作中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精心制订工作方案。

  目前,全省各市在多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精心组织开放工作,有效调动学校和社区等有关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开放”工作强大合力。教育、体育、公安、民政等各部门明确职责,共同协作推进。开放工作紧抓规范管理,指导并督促开放学校制定资产、财务、应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为弥补开放学校设备损耗、器材维修、人员管理等经费不足,合理规避安全风险,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设立专项经费保障。与此同时,安徽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对开放工作认可度不断提升。

  总结几年工作,安徽省相关部门深刻感觉到,政府主导是取得开放工作成效的关键,多部门协同配合是推进开放工作的前提,而体教结合是切实做好开放工作的保证。

  用好“三杠杆” 体校重内涵

  江苏省体育局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以教体融合为导向,以后备人才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不断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深挖内涵,着力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较为积极的工作成效。

  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形成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浓郁氛围。

  省体育局与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连续6年举办“江苏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还共同组织了两届“江苏省学生阳光体育节”。全省已有近40%的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目前,江苏正在着手研制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指标,确保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为标准化和均等化的公共体育服务。

  江苏省一直非常重视体校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为加快实现从重规模扩张向重内涵提升转变,江苏重点用好考核、竞赛、创建“三杠杆”。在严格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方面,不断健全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及时制定了国办23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明确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学生文化教育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负责,依托优质教育资源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江苏还着力强化学训并重的工作导向,进一步畅通运动员升学渠道。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体育部门认真贯彻省体育局、教育厅《关于深化教体结合努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见》,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健全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教体结合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

  为加强业训教练团队(包括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建设,江苏狠抓素质提升,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业训教练团队的总体业务水平;通过管理,多渠道加大业务指导工作力度;通过评估,充分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

  体教联手育人才

  山东省体育局

  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后,山东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体育强省目标,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和重新审视,达成了共识。

  山东省体育局积极与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沟通合作,抓好23号文件贯彻落实,强力推进“体教结合”。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确定,将联合召开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的形式固定下来,每年定期召开。双方还建立了“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在联合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督导的基础上,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项督导组。

  山东省体育局专门在青少年体育处设立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室,分别负责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管理工作,省教育厅也安排专人参加教研室的工作

  山东设立了全省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面向全省所有中小学,开展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5个项目的校际联赛。2012年,增加了游泳项目和大学生足、篮、排“三大球”联赛。山东还将原来教育部门举办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纳入了省运会,开创了“体教结合”新层面。体育局与教育厅共同研究制定《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办法》和《评定标准与实施细则》,对被命名的学校在参赛、体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政策。

  近年来,山东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除努力抓好以省运会为龙头的省级竞赛,调动市、县积极性外,还努力抓好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扶持三级体校建设,推动业余训练条件提升。山东制定了人才输送数量奖、成绩奖、伯乐奖和奖训金4种奖励制度,对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此外,每年还对业训教练员、教师、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全面落实中央、广东省文件精神,抢占竞技体育制高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体教结合、社会支持的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带动全区竞技体育的发展。

  黄埔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和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将其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经费投入。在共同育人这个目标下,体教两家紧密联合,深度结合。黄埔区的体教结合既有学校体育课质量的检查,也有对体育教师和业训教练员素质的培训提高;既有对运动员文化教学的加强,也有将高水平运动队办到学校的探索;既有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开放的内容,也有学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的标准;既有专项经费的投入,也有对体校硬件设施的规划和改造。

  近几年来,区体校结合实际,侧重发展国家奥运重点项目和省优势项目,确立了发展击剑、游泳、田径等6个优势项目,并优化结构,将击剑、篮球、田径作为重点项目,使得能够集中精力和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效益。

  亚运会后,黄埔区体育局充分整合区体育中心的场地设施资源,为业余训练、学校体育活动提供优质的场地。同时以齐全、先进的体育设备设施及丰富的体育培训、赛事活动组织管理等优势,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开展篮球、足球、武术、棋类等项目的青少年业余培训,丰富并拓宽了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渠道。

  2012年,根据青少年比赛项目设置,黄埔区调整区内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训练网点总体布局,注重中小学校衔接。去年区里共安排体育经费近2000万元专门用于改善学校体育条件,在广州市率先启动覆盖全区31所区属中小学3万多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黄埔区还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比赛,通过赛事提高青少年竞技水平。

  青少年助力“运动成都”

  成都市体育局

  成都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围绕“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大计划,以打造“运动成都”为抓手,以开展业余训练为基础,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 使成都市青少年体育工作蓬勃发展。

  成都常年坚持系统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达10000余人,每年举行以“运动成都”为主题的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及活动超过100项次,参与人次过千万。市委、市政府将青少年体育活动和体育器材捐赠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教育、体育部门联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训练。体育局、教育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就体育局在监督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执行情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沟通处理。

  成都不断深入探索并改进业余训练体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用思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式,加快业余训练发展。从2001年开始,成都将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引入到体育部门的内部体制改革中来。以创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倡导扶优助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运动员聘用、教练员招聘等方面均给予政策支持,以此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增强竞争后劲。

  大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训练。448所体育项目传统学校、52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各种活动,结合选拔优秀人才,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成都市8家直属训练单位以场馆带训形式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他们不仅在各中、小学校中广泛进行训练点布局,还和省体育局项目管理中心密切合作,承接省级二线队伍。各直属训练单位结合各自项目特点,利用优势在周边学校广泛吸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并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学习成绩均纳入日常训练管理。

  抢抓政策机遇 改变发展困境

  安徽省阜阳体育运动学校

  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为各级各类体校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也给安徽省阜阳体育运动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产生新变化、开创新局面。

  阜阳市委、市政府对国办发〔2010〕23号文件及省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高度重视。市体育局会同市教育局与市人社、财政、编办等有关部门联系沟通,经多次研究论证直至达成共识,起草了《实施意见》。学校主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切实做好相应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

  为保障市体校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市政府深入市体校进行调研、论证,根据学校教学和训练需求,核定了人员编制,要求学校重新制定事业发展规划。市体校也被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政府议事日程,政府先后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已建成4500平方米教学楼、5000平方米学生公寓,正在建设3000平方米女生公寓,整修了体育训练场馆,添置了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由原来的市体育局单独办学,改变为由市体育局、教育局协作办学。市政府要求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责任务、检查标准、处罚规定等内容。成立联合督导检查工作组,对市体校和县(市、区)体育学校、业余体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要求市财政、体育、教育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开足课程,保证课时,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和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要求。

  阜阳市现已初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保障机制,把学校教学、训练经费及教练员、运动员伙食补贴纳入了教育和政府财政预算的大盘子,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和困扰学校发展的人员编制问题,建立了运动员保障体系,制定了运动员获奖、工伤保险、退役就业等方面的激励政策等。目前学校在硬件建设走出了困境,在软件建设上有了新的提升。

  拓展“中心”服务功能

  福建省人民政府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中心城区建设了88个“中心”,并在城市街道和所有乡镇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改善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设施,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提供了良好条件。

  福建省委、省政府对“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建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方案》,确定了“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建设规划,较好地实现了“中心”建设与当地体育中心、少体校、学校、公园、社区等体育活动场所有机结合、资源共享。

  福建省委、省政府将“中心”建设列入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财政拨出专款3.05亿元,地方政府配套安排4.33亿元用于“中心”建设。确定县(市、区)政府为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县级体育部门为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教育、发改、土地、建设、规划、财政等部门共同支持“中心”建设。

  省体育局、教育厅加强对“中心”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制定了“中心”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物品管理、安全管理、活动管理等制度。采取委托管理、联合管理和自主管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中心”的服务功能。

  福建各地“中心”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各地“中心”的陆续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基础设施,也带动了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提高。各地“中心”因地制宜地拓展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项目,积极为当地群众参加健身提供便利,增强了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后备人才扭转匮乏萎缩局面

  田径运动管理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提出“四个对接”的青训工作新思路:人才遴选与一线要求相对接、训练理念与国际前沿相对接、项目布局与地域特色相对接、运动员成长与教育工作相对接。

  田管中心相继推出了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后备人才训练营、修订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基层教练员培训、高原人才发掘计划、少儿趣味田径等活动,经过一个周期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

  2009年伊始,田径项目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历史低潮,青少年体育工作已经成为制约田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9年,中心新班子上任两周后正式成立青少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工作。几年来,田径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基地从无到有,分批次评定了132个。田径项目迅速由后备人员匮乏萎缩局面转变为后备人才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四年来,田管中心积极创新后备人才训练营和竞赛制度,引导教练员转变训练理念。修改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创新和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中心与相关单位共同合作,组建重点项目国少队,逐渐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同时,大力推行高原人才发掘计划,打造中国田径耐力项目特种部队。中心坚持体教结合,在部分省市小学校推广少儿趣味田径活动,扩大田径普及面。在管理体制上也不断创新,保证资金支持,保障后备人才培养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今年,中心将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田径后备人才发展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在普及扩大后备人才面的基础上,提高后备人才质量。今年还将组织成立全国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构建田径业训的新格局。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后备人才的督导及监管,完善后备人才基地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蒋亚明整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