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学者质疑隋炀帝陵真实性:皇帝墓不该有墓志铭

            无论曹操墓的真假之辨,还是隋炀帝陵的真假之争,背后原因已超越了考古学的意义。

  反对派:皇帝墓不可能有墓志铭 力挺派:墓志为真

  日前,知名作家马伯庸在微博就隋炀帝陵提出疑问,“墓志铭记载‘隋大业十四年’等字样,然而大业十三年李渊就拥立隋恭帝杨侑登基,遥遵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墓上起码也得写义宁二年。”

  记者发现,学者中存在两种意见。怀疑派认为,新隋炀帝陵目前仍存诸多疑点,按照封建制度,隋炀帝墓中不可能有墓志铭,应该为金匮玉册。力挺派则坚称,墓志铭风化严重,可信度极高,不可能造假。

  文、图/特派扬州记者武威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淮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才一直关注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公开发表了15篇关于隋唐历史的论文,其中大部分论文是围绕隋炀帝杨广的。

  昨天下午,李文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他对新发现的真正隋炀帝陵持存疑的意见,他并向记者陈述了其中的多个疑点。

  疑点一:

  皇帝墓里只可放金匮玉册

  李文才表示,这次考古发现中,最令他匪夷所思的是,居然在墓葬中发现了墓志铭。

  “按照皇帝的葬仪,在皇帝的墓穴中是不可能有墓志铭的,皇帝死,墓里只可以放金匮玉册。不管唐朝统治者想如何贬低杨广,杨广也是皇帝。你按照‘帝礼’埋葬他,就不可能放一块墓志铭在里面。现在公布的情况认为墓志铭是‘铁证’,在我看来,恰恰是最大问题。”

  李文才认为,扬州地方官员既然接到了皇帝的诏令,就不可能草率地安葬隋炀帝,更不可能在墓中安放墓志铭。

  疑点二:

  墓志铭不应用这个“隨”字

  李文才称,退一步讲,当时的唐朝政府真的为隋炀帝撰写了墓志铭,墓志铭中也存在至少两处纰漏。

  首先, 墓志铭中“隨故煬帝墓誌”的“隨”字使用不符合常识。李文才说,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隨国公”,但隋文帝杨坚称帝后,觉得带走之底的“隨”字不吉利,就将其改为“隋”,定为国号。“隋”字到杨广去世时已经沿用37年,这是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头百姓都熟知的国号,怎么可能会在杨广死后,突然又将“隋”字改成之前的“隨”?李文才坦言,这是他无法理解的。

  另外,墓志铭中还记载,“帝崩于……”,李文才认为,“于”字也有问题,隋唐碑文中,“于”字通常写成“於”,“于”通常只用在姓氏。

  疑点三:

  死亡时间不应用大业年号

  李文才十分认同马伯庸的观点。李文才说:“众所周知,隋炀帝使用的是大业年号,但在大业十三年,李渊就带兵打进长安,尊代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控制住了隋朝政权,当时就把年号改为‘义宁’,杨广去世的618年为义宁二年而非大业十四年,如果隋炀帝陵真是奉唐朝政府之旨改葬,那么墓志铭上绝不可能写大业的年号。”

  李文才称,事实上,唐朝何时给杨广赠封“炀”这个谥号,在史学界依然有很多疑问,“如果是贞观十年才给杨广赠谥,而当时杨广早已下葬,那这个墓志铭显然是伪造的。”

  观点

  炀帝陵考古意义不大

  对于这次隋炀帝陵的发掘工作,李文才始终认为,“考古部门太匆忙就下了结论。”

  李文才说:“就此推翻了清朝阮元发现的隋炀帝陵是不科学的。阮元是一个大考据家,他考据没有任何功利主义思想,下结论是非常谨慎的。”

  “隋炀帝陵的规模如此小,根本不符合帝王的规制,虽然你可以说唐朝有意贬低他,但现在的墓穴中连棺椁都不存,十分不合情理。”

  李文才还认为:“真正找到隋炀帝,对于学术来讲又有什么意义?”

  力挺派:

  陵墓大小基本符合规制

  据《现代快报》报道,南京学者薛冰认为,从风化程度来看,墓志铭应该年代很久远了,而且不可能是造假的,因为墓志铭并不值钱。

  另一位考古学者表示,就参与此次论证会的专家水平来说,新发现陵墓为隋炀帝陵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刘庆柱是汉唐研究方面的顶级考古学者,他的结论应该可靠。”

  记者发现,当年轰动全国的安阳曹操墓,也同样邀请刘庆柱前来论证,刘庆柱当时也认可曹操墓为真,可至今,对曹操墓仍有不少反对和质疑之声。

  一位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从宋齐梁陈到隋朝,帝陵的规模都不大,况且,隋炀帝是被叛军所杀,尽管萧后还活着,但毕竟他是前朝皇帝,规格不会那么高。

  专家说,在陕西潼关,一个疑似杨广哥哥杨勇的墓葬,也长5.72米,宽5.94米。此外,根据已经获得的考古资料,只要达到宽5米,进深8米的尺寸,就符合隋炀帝陵的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