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正文

瓷房子博物馆:一场贻笑大方的闹剧(3)

       仔细观察瓷碎片,从瓷碗底部的落款:明成化年制、康熙年制等字样可清晰分辨出的碎片年份,但拙劣的文字也可得知绝非官窑,最多也就是民间常用的瓷碗和没有烧纸成型的残次品。

 
院子里的石雕放不够,还要再搬几块儿到楼上来充充面子

       一面木墙上贴着几张馆长张连志的宣传报道,除了与政要人物的合影外,他参与社会活动的消息也被公诸于众。

       瓷房子里的明清家具
       明清家具是瓷房子里的主角,却都不能算是代表明清家具的典范之作,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明式家具讲求线条流畅,自然古朴,较清代家具而言纹饰简单,在这里安全不讲家具塑造的自然法则,明清时期的、民国的,只要是“古”的,不管好坏,拿过来一摆,糊弄些不懂行的人还是行得通的。
这对桌椅看得想笑,椅子的扶手几乎与桌面平行,桌子窄小低矮,如果作饭桌用的,想想这样的场景就觉得滑稽:所有的人都需要佝偻着身子才能用餐。

透过一面被锁住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其实这些不值钱的破家具还有很多:

       这件因外形与所有家具都不同、被镶嵌有螺钿的桌椅,被讲解员特别介绍了一番。众所周知,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是非常常见的传统的装饰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但是整套桌腿椅凳上都镶嵌有花鸟、鱼虫样式的螺钿,对面这样的大件家具,看到的不是美,只是晃眼。

       后记:在参观即将结束时,记者走进瓷房子院落旁的售卖店,店铺里除了出售少量完整的石像外,还销售大量的瓷碗和瓷片。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好奇地盯着玻璃柜台里的瓷片,听着年轻的售货员解释到:“这叫青花瓷”,当他问道“一片几块钱”时,女子张了张嘴,有些无奈地不知如何作答。
       瓷房子无论是从外部的观赏价值和内部的布展设置和展品陈列上,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巨大的笑话。在博物馆免费参观的时代,我们常常讨论私人博物馆生存艰难,举步维艰的话题。无论是分析原因还是商讨对策,都离不开博物馆自身的展品陈列,造血功能及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帮扶。但这样的讨论是建立在私人博物馆是否真的可以称之为博物馆,并让观者寓教于乐为前提的条件下的。否则,所有的发声都是没有意义的。
       近些年来,企业收藏已成趋势。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很多商贾巨富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土豪”的身份,他们以金融资本等形式介入到文化行业,通过收藏艺术品、开设私人博物馆,从此戴上收藏家的帽子。正面看,这对于企业家个人介绍,还是公司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宣传,都大有裨益。但如果博物馆顶着艺术的光环,裹挟的却是糖衣炮弹,伤害的不仅是公众的感情。欺骗人们的智商,最终也让自己口碑落地,行将末路。
       网传价值98亿元的瓷房子,虽未经人证实,但这样的消息能扩散出来,也不是空穴来风。炒作也好,敛财也罢,真心希望博物馆传播的真善美,而非假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