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科技 > 正文

狼性阿里宣战龙头腾讯,不过是玩闹游戏

  当初豪言承诺“饿死也不做游戏”的阿里巴巴,终于还是禁不住诱惑,公然挑战这一腾讯核心利润区,将“垄断”、“山寨”、“利益分成倾轧”等诸多炮弹射向对岸,以“游戏开发者卫道士”身份,毫无避忌地针对腾讯发动全面进攻。其实,不论来往还是插足手游,阿里抗衡腾讯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主动进攻”的基调。
 
  而此次踏入游戏圈,更是第一天开始就展现出要跟腾讯干到底的架势。这种拉仇恨值很高的段子、不惜以狼性面目出现的阿里,究竟意欲何为?其实,从基因、平台及运营经验三方面来看,阿里进军手游的行为,势必将沦为毫无实际建设性意义的公开炒作。
 
  基因决定命运
 
  腾讯出生的基因来自于社交,而其社交的重点在于强关系的维护。虽然也曾有人指点江山的评判,说腾讯当年如果能把拍拍直接和QQ空间捆绑,那将会真正爆发无穷的威力,真正进入人找人推荐商品的时代,并且是可以唯一对抗淘宝的机会,可惜腾讯没有这么做,实在可惜。其实,腾讯贵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它知道自己不善于电商,一旦有闪失,损失的将是自己整个QQ强关系帝国。
 
  而一直扮演着串联O2O渠道角色的阿里巴巴,在PC时代的盈利模式在于对渠道的打通,使所有消费者与小商贩通过淘宝建立桥梁。但它的野心却并未得到满足,近些年资金雄厚的阿里,开始频频涉足移动互联公司(新浪微博、UC等),但只投资不收购的态度,也让“来往”的高调亮相备受质疑。
 
  缺少强大社交基因的“来往”,从阿里强推之初就奠定了“砸钱”之实。一味制作噱头话题拉高声量,却根本无法得到迅速成长。而此番再次接入手游,也让大家坐实其“惯用炒作”之嫌。
 
  平台促进生存
 
  来往无法成长,是因为基因不足,没有强有力的社交用户支撑。又何以断定阿里加入手游,依旧是“炒作”之意呢?
 
  首先,过于坚硬的措辞,狼性阿里彰显无疑。阿里新闻发言人王帅通过阿里官微表示:“我们对游戏市场垄断、山寨的现状表示遗憾,对腾讯游戏一家独大,对游戏生态的破坏很不满。如果游戏产业继续保持1:9的分成比例(平台运营方拿走90%的收入,内容开发商只分10%),那么游戏产业的畸形就不会改变。我们相信这一结局在微信里也会产生。我们必须为游戏争取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其次,矛头直指利益分成,企图激化腾讯手游与第三方合作矛盾。腾讯手游作为业内领航,据其2013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总收入为155.35亿元,净利润为38.7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增加35%至84.24亿元,而手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阿里无疑关注点在此。并声嘶力竭为游戏开发者呐喊,更以2:8的利好游戏开发者的分成模式,意图调动游戏开发者的激情与动力。但如此大幅让利、又如此高声调的大喊腾讯手游分成倾轧,确实有难脱炒作之意、有悖行业道德之嫌。
 
  再次,阿里不具备良性的手游运营平台。企图通过“小而美”的完全淘宝模式,全力依靠第三方协作,甚至于单个游戏开发者。试图完全照搬电商平台模式,而根本不具有完备的已经发展良好的游戏平台。当然,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但缺乏强悍的手游运营经验,还是难以逃脱失败的宿命。阿里不是不知道自己无数次涉足、无数次失败的原因,顾自2013年始,频繁只投资而不收购。
 
  运营经验力保地位
 
  事实上不难发现,腾讯的微信游戏做的就是头部的产品、而不是靠长尾的大量产品来撑起高下载量,而这是正是大应用的分发模式,抓住头部,就等于抓住了收入和市场份额。腾讯整合其用户基数与强大关系链后,将会迅速成为游戏行业的超级入口。这也是为什么游戏开发者挤破头也想借助腾讯游戏平台展现的原因之一。
 
  因此,就算阿里成功介入手游平台,也难以出现“一窝蜂”涌入的情景,毕竟游戏开发商所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分成比例,选择平台商还要看其是否能帮助产品提供流量、影响力和流水收入。就目前阿里屡战屡败的态势前瞻,前景将十分堪忧。
 
  据悉2013年度中国手游市场规模达到112.4亿元,同比增长246.9%,这一规模占2013年全国游戏出版市场总规模的近八分之一。而照此估量,2014手游行业必将出现井喷式增长——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手游行业的规模将超过200亿元。而此时的阿里就算明知道拥有种种不可能的因素,从来往到手游,依旧不放弃公然挑衅,无疑是介于手游难以估量的发展钱景,旨在牵制腾讯,拉高IPO估值而已,其“并不是真正想做游戏”的态度,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