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高校实验班设捐款班规:每人每年为母校捐1元钱

  谈钱伤感情,谁好意思只捐1元?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武昌职业学院开办“西点实验班”,每人每年给母校最低1元捐款成为班规。全国百余家网站转载本报报道,捐款班规引发热议,央广《中国之声》还发起互动调查。校方回应称未来会保障捐款用途的公开和透明。

  热议:

  捐款该不该写进班规?

  【反方】谈钱伤感情,谁好意思只捐1元?

  网友“王垚烽”:“加强与学生联系”,说得通俗点就是“联络感情”,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现在却成了武昌职业学院的“要钱”理由,这不能不令人感觉怪怪的。毕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谈钱一直被认为是“伤感情”的事,咋到了“西点实验班”这里就颠倒过来了呢?

  网友“宝象护法”:学校的目的与意义是维系与学生的联系。但用每年最低1元的捐款方式,显然不太合适。我认为学校首先要从学术、文化、教学等方面加强自身实力。第二从思想育人方面对学生给予正确指导。第三建立符合学校与学生互动与发展的组织。

  【正方】班规没有一条不是为孩子好的

  网友“许猫”:现在学生缺少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差,是任何教育都面临的问题。校方此举,从征收的金额以及相关答复来看,都可以看出确实是为学生着想。

  网友“开敞篷的灰太”:不要什么事情都用黑暗的思想来理解世界。就好比进不了北大的人都说北大怎么垃圾。每年交一块钱什么概念?你随便和朋友聚会吃一餐饭剩的东西价值足够你交一辈子或者半辈子。班规没有一条不是为孩子为社会好的。

  校方回应:

  捐款主要用于下届实验班

  “我们并没有要求全校的学生都要捐款,只是限于‘西点实验班’,这个班目前也只有58名学生。”武昌职业学院学工处负责人张新建昨日回应说。

  学生大学毕业后和母校感情淡薄,让张新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告诉记者,一些学生拿了毕业证后就不再和母校联系了。“过了几年,要买房了,要结婚了,因为户口和档案等方面的问题,才和母校联系,这个时候的联系大多是‘扯皮’的”。

  张新建解释,自进入实验班开始,每人每年给母校最低捐款1元,是想加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学生毕业后会母校,学校接待一次,花费也肯定不止1元”。

  针对网友关于如何保障捐款的公开和透明的争议,他介绍:“学生捐款,学校会出具正式的票价,并会向社会公开。现在实验班的各种费用开始都是学校支付的,学生捐款主要会用于下届实验班的日常活动开支,如有多的,会用于资助校内的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