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客扫墓者:不负责哭 没有诚心不是糊弄死人吗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管这是共识,但“心”终究需要一些外在的“迹”来表达。于是,许多离家在外的游子找出各种办法,来弥补清明时节无法亲自祭扫先人的遗憾。然而,网络祭奠总让人觉得过于简单草率,花钱请人代扫又似乎让孝心打了折扣。当祭扫传统遭遇现实尴尬,究竟什么样的“迹”才能给“心”一个合情合理的出口呢?
诚,不诚?
答应你哭那也是演的,没有诚心不是糊弄死人吗
“哭?我们不哭!我就是答应你哭那也是演的,没有诚心不是糊弄死人吗?”今年刚开始做“代客扫墓”生意的张忠武说。
从3月初在网上打出广告到现在,正式成交的生意只有两单。不过,临近清明,这几天打来咨询业务的电话渐渐多了起来,“一天能有好几个了,大部分都是人在外地的。”
而在各种咨询问题里,最让他讨厌的就是“哭要多少钱?”张忠武没想到真有不止一个客户会问到这个,“电影里还打滚儿哭呢!那都是搞笑。我们是扫墓,不是演员。”
相对于一些在广告中表示能提供“披麻戴孝”、“嚎啕大哭”的公司,他们的业务范围比较平实:上贡品、烧香、烧纸,鞠躬、说祭拜词,打扫墓碑以及附近杂草。最后,发照片给客户验收,照片的数量通常是十张。
如果客户要求的话,他们也能提供“磕一个头100块钱”的服务,但张忠武直言自己“不赞成这个,没意义”。
张忠武身上的深色西服黑衬衣在他简易的“办公室”里,略显正式,他往自己身上比划了一下:“去(扫墓)的时候就穿我这样。”
“办公室”外面就是工人宿舍,几张双层的铁架子床能住十几个人。“办公室”里摞着几箱空啤酒瓶,旁边是台洗衣机,静了音的电脑屏幕上正放着抗日剧《民兵葛二蛋》。
门外“宏飞装卸”的牌子才是张忠武的主业,“需要出人出力的活儿我们都能干”,“代客扫墓”只是其中份额极小的一种。不过,他们还是给这项业务做了个专门的网站“存孝服务中心”。
在北京,像张忠武这样提供“代客扫墓”服务的公司,几乎都是兼职。对他们而言,“代客扫墓”和去机场代人接客性质差别不大,只是前者需要的准备和流程更多。
虽然这项业务已经出现了七八年,但业务量始终很少。在数十家全国各地提供此项服务的淘宝店铺里,大部分店铺的近期成交量为零,偶有成交记录的,也不超过两条。
尽管如此,这项服务已经隐隐有了“行业标准”,譬如:代客扫墓人员穿“素色衣裤”、“头天洗头洗澡”、“提供单向视频通话”、“提供祭拜活动的电子版照片或者视频作为证明”等。
张忠武的公司还能提供诵读《金刚经》的服务,“半个小时需要300元钱”。
敬,不敬?
联系电话要和其他业务分开,弄混了不太好
最近完成的两次代扫,都是张忠武预期的客户群:一位是北京本地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另一家人则是远在上海,不方便到北京来扫墓。五年前从齐齐哈尔来到北京的张忠武和后者有相似的经历。
张忠武一家兄弟姐妹分散在北京、天津、大庆各地,在外打拼常常过年都不能回家,更没机会去扫墓。他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便动了这个念头。
起初,小他十多岁的生意伙伴尹洪山并不同意:“又赚不了多少钱,整这玩意儿干啥呢?”
后来说服尹洪山的是张忠武的这句话:“咱们要是做起来,备不住咱们家那块儿就有人能做。咱回不去的时候,打个电话,也有人能替咱去上坟。”
生意人都喜欢求吉利讲彩头,接这样的活儿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尹洪山想了想说:“那不会,我们小时候上学,每年不都去烈士陵园扫墓吗?那就是给别人扫墓啊!”
“就是咱们去扫自己家的墓,到了地方,"左邻右舍"也都会顺便给人家烧点纸吧。”张忠武说。
不过,尹洪山还是坚持把“代客扫墓”的联系电话和其他业务分开,“弄混了不太好。”工人们扫墓归来,张忠武也会让他们拿上钱,出去洗洗澡;事后给客户提供的照片,他也不会保留太久,发过之后就从相机里删掉。
他们目前做成的两单生意,客人的要求都比较正常,贡品也没有太多花样,他们就按照自己家里上坟的习惯准备:纸钱元宝、香蕉苹果还有酒。
“要是有人能替我给奶奶上坟,我就会让他买副扑克。”尹洪山忽然说,“你们别笑,真的。我奶奶爱玩儿这个,我去给老人上坟的时候就烧一副。”
对装卸队的工人们来说,这活儿的难点是找墓地。“我现在才知道北京周围的公墓得有好几十个吧?”张忠武说,“真不好找,公交车司机都不知道。”有一次,扫墓的工人早上出去,天黑透了才回来。
虽然做的是生意,但张忠武不太喜欢客户打电话来开口就问“你们要多少钱”。他觉得这种事总应该先问问流程和服务内容,“一般来说,还是年纪大的人说话比较耐听。”
张忠武的“代客扫墓”生意都是客户收到照片之后,再往他提供的银行卡账号里打钱。他说,不怕收不到钱白干,“有这份心的人,都不可能会拿这么严肃的事儿开玩笑吧?”
反对
这是有钱
能使鬼推磨!
应该批评,批判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社会学家)
这事儿有点儿滑稽,扫墓还让人家代?那种代人磕头、哭坟啊,更是荒唐!
现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今年你实在忙、不能回来,那你就别扫了。干吗要让人给你弄假的呀?
这个社会啊,代人相亲的、租个女朋友回家过春节的,类似的事儿什么都有。这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叫做金钱拜物教。这种事儿,是违背人类美好、正常感情的,往深了说就是一种亵渎!好像你有了钱,什么都能干。所以说,这种现象不能提倡,应该批评,批判!
我们说可以有“市场经济”,但是不能有“市场社会”。一切都能用金钱买,那不成。金钱是一般等价物,是用来买商品的,不是用来买感情的。商品经济搞过了头,国家、民族都会堕落了。
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对感情的尊重,缺乏这种道德底线、价值底线,那中国梦就别做了。
支持
论心不论迹,
这事儿
不新鲜
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请人代扫墓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不觉得存在什么孝心有没有被打折的问题。
中国人崇尚“百事孝为先”,可是我们同样也推崇“论心不论迹”。如果非要强调是本人亲自去扫这个墓还是请别人代扫,那不就是“论迹不论心”了吗?只要心意到了,那就是行孝了,形式都是外在的,没有比较的意义。
毕竟,子女的经济条件、经济能力不同,不是说倾家荡产、千山万水地本人回来扫这个墓就是有孝心了。尤其是那些在国外的,回来一趟确实得折腾不少钱。后人活不好,祖先在天之灵也不会觉得安慰,扫墓就是为了寄托情思。
清明请人代扫,并不妨碍自己本人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再去祭扫,这两者本身不矛盾。
清明是我们中国很重视的一个传统的日子,这种带有仪式性的节日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表达,仪式性的东西让我们使自己内在的情感展现出来,使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立
墓祭不是
表达感情的
唯一方式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代人扫墓,聊胜于无。我对这种情况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商业社会,各种东西都有服务,代人扫墓也有它存在的原因:毕竟现在大家太忙,就一天清明节,抽不出来时间,找人代一代,比完全不想这件事要好。传统社会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孝子哭不出来,他请人代哭,可以理解。我们民俗学尊重传统,尊重大家的选择,传统毕竟还是人创造的嘛。现在有这种情况,基本上也符合原来的原则,还是可以的。
但是,扫墓是祭祀自己的祖先,表示怀念的心情,最理想的还是亲自去。别人去的话,这种情感的表达就很间接了。偶尔有特殊需要,比如坟墓草太多了或者坟出了问题,需要修一下,请个人扫扫墓、培培土,还是可以的。但(代人扫墓)不太可能变成一个普遍的情况。
墓祭不是表达对先人的感情的唯一方式,如果不能亲自去扫墓,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表达感情。古代官员们在异地当官,回不去,就会选择在家里祭祀。在唐朝以前,墓祭很少,多数情况下是在家里祭祀或者是到祠堂祭祀。现在也可以在家里搁上一个牌位或者相片,表达自己的哀思。
诚,不诚?
答应你哭那也是演的,没有诚心不是糊弄死人吗
“哭?我们不哭!我就是答应你哭那也是演的,没有诚心不是糊弄死人吗?”今年刚开始做“代客扫墓”生意的张忠武说。
从3月初在网上打出广告到现在,正式成交的生意只有两单。不过,临近清明,这几天打来咨询业务的电话渐渐多了起来,“一天能有好几个了,大部分都是人在外地的。”
而在各种咨询问题里,最让他讨厌的就是“哭要多少钱?”张忠武没想到真有不止一个客户会问到这个,“电影里还打滚儿哭呢!那都是搞笑。我们是扫墓,不是演员。”
相对于一些在广告中表示能提供“披麻戴孝”、“嚎啕大哭”的公司,他们的业务范围比较平实:上贡品、烧香、烧纸,鞠躬、说祭拜词,打扫墓碑以及附近杂草。最后,发照片给客户验收,照片的数量通常是十张。
如果客户要求的话,他们也能提供“磕一个头100块钱”的服务,但张忠武直言自己“不赞成这个,没意义”。
张忠武身上的深色西服黑衬衣在他简易的“办公室”里,略显正式,他往自己身上比划了一下:“去(扫墓)的时候就穿我这样。”
“办公室”外面就是工人宿舍,几张双层的铁架子床能住十几个人。“办公室”里摞着几箱空啤酒瓶,旁边是台洗衣机,静了音的电脑屏幕上正放着抗日剧《民兵葛二蛋》。
门外“宏飞装卸”的牌子才是张忠武的主业,“需要出人出力的活儿我们都能干”,“代客扫墓”只是其中份额极小的一种。不过,他们还是给这项业务做了个专门的网站“存孝服务中心”。
在北京,像张忠武这样提供“代客扫墓”服务的公司,几乎都是兼职。对他们而言,“代客扫墓”和去机场代人接客性质差别不大,只是前者需要的准备和流程更多。
虽然这项业务已经出现了七八年,但业务量始终很少。在数十家全国各地提供此项服务的淘宝店铺里,大部分店铺的近期成交量为零,偶有成交记录的,也不超过两条。
尽管如此,这项服务已经隐隐有了“行业标准”,譬如:代客扫墓人员穿“素色衣裤”、“头天洗头洗澡”、“提供单向视频通话”、“提供祭拜活动的电子版照片或者视频作为证明”等。
张忠武的公司还能提供诵读《金刚经》的服务,“半个小时需要300元钱”。
敬,不敬?
联系电话要和其他业务分开,弄混了不太好
最近完成的两次代扫,都是张忠武预期的客户群:一位是北京本地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另一家人则是远在上海,不方便到北京来扫墓。五年前从齐齐哈尔来到北京的张忠武和后者有相似的经历。
张忠武一家兄弟姐妹分散在北京、天津、大庆各地,在外打拼常常过年都不能回家,更没机会去扫墓。他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便动了这个念头。
起初,小他十多岁的生意伙伴尹洪山并不同意:“又赚不了多少钱,整这玩意儿干啥呢?”
后来说服尹洪山的是张忠武的这句话:“咱们要是做起来,备不住咱们家那块儿就有人能做。咱回不去的时候,打个电话,也有人能替咱去上坟。”
生意人都喜欢求吉利讲彩头,接这样的活儿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尹洪山想了想说:“那不会,我们小时候上学,每年不都去烈士陵园扫墓吗?那就是给别人扫墓啊!”
“就是咱们去扫自己家的墓,到了地方,"左邻右舍"也都会顺便给人家烧点纸吧。”张忠武说。
不过,尹洪山还是坚持把“代客扫墓”的联系电话和其他业务分开,“弄混了不太好。”工人们扫墓归来,张忠武也会让他们拿上钱,出去洗洗澡;事后给客户提供的照片,他也不会保留太久,发过之后就从相机里删掉。
他们目前做成的两单生意,客人的要求都比较正常,贡品也没有太多花样,他们就按照自己家里上坟的习惯准备:纸钱元宝、香蕉苹果还有酒。
“要是有人能替我给奶奶上坟,我就会让他买副扑克。”尹洪山忽然说,“你们别笑,真的。我奶奶爱玩儿这个,我去给老人上坟的时候就烧一副。”
对装卸队的工人们来说,这活儿的难点是找墓地。“我现在才知道北京周围的公墓得有好几十个吧?”张忠武说,“真不好找,公交车司机都不知道。”有一次,扫墓的工人早上出去,天黑透了才回来。
虽然做的是生意,但张忠武不太喜欢客户打电话来开口就问“你们要多少钱”。他觉得这种事总应该先问问流程和服务内容,“一般来说,还是年纪大的人说话比较耐听。”
张忠武的“代客扫墓”生意都是客户收到照片之后,再往他提供的银行卡账号里打钱。他说,不怕收不到钱白干,“有这份心的人,都不可能会拿这么严肃的事儿开玩笑吧?”
反对
这是有钱
能使鬼推磨!
应该批评,批判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社会学家)
这事儿有点儿滑稽,扫墓还让人家代?那种代人磕头、哭坟啊,更是荒唐!
现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今年你实在忙、不能回来,那你就别扫了。干吗要让人给你弄假的呀?
这个社会啊,代人相亲的、租个女朋友回家过春节的,类似的事儿什么都有。这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叫做金钱拜物教。这种事儿,是违背人类美好、正常感情的,往深了说就是一种亵渎!好像你有了钱,什么都能干。所以说,这种现象不能提倡,应该批评,批判!
我们说可以有“市场经济”,但是不能有“市场社会”。一切都能用金钱买,那不成。金钱是一般等价物,是用来买商品的,不是用来买感情的。商品经济搞过了头,国家、民族都会堕落了。
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对感情的尊重,缺乏这种道德底线、价值底线,那中国梦就别做了。
支持
论心不论迹,
这事儿
不新鲜
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请人代扫墓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不觉得存在什么孝心有没有被打折的问题。
中国人崇尚“百事孝为先”,可是我们同样也推崇“论心不论迹”。如果非要强调是本人亲自去扫这个墓还是请别人代扫,那不就是“论迹不论心”了吗?只要心意到了,那就是行孝了,形式都是外在的,没有比较的意义。
毕竟,子女的经济条件、经济能力不同,不是说倾家荡产、千山万水地本人回来扫这个墓就是有孝心了。尤其是那些在国外的,回来一趟确实得折腾不少钱。后人活不好,祖先在天之灵也不会觉得安慰,扫墓就是为了寄托情思。
清明请人代扫,并不妨碍自己本人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再去祭扫,这两者本身不矛盾。
清明是我们中国很重视的一个传统的日子,这种带有仪式性的节日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表达,仪式性的东西让我们使自己内在的情感展现出来,使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立
墓祭不是
表达感情的
唯一方式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代人扫墓,聊胜于无。我对这种情况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商业社会,各种东西都有服务,代人扫墓也有它存在的原因:毕竟现在大家太忙,就一天清明节,抽不出来时间,找人代一代,比完全不想这件事要好。传统社会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孝子哭不出来,他请人代哭,可以理解。我们民俗学尊重传统,尊重大家的选择,传统毕竟还是人创造的嘛。现在有这种情况,基本上也符合原来的原则,还是可以的。
但是,扫墓是祭祀自己的祖先,表示怀念的心情,最理想的还是亲自去。别人去的话,这种情感的表达就很间接了。偶尔有特殊需要,比如坟墓草太多了或者坟出了问题,需要修一下,请个人扫扫墓、培培土,还是可以的。但(代人扫墓)不太可能变成一个普遍的情况。
墓祭不是表达对先人的感情的唯一方式,如果不能亲自去扫墓,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表达感情。古代官员们在异地当官,回不去,就会选择在家里祭祀。在唐朝以前,墓祭很少,多数情况下是在家里祭祀或者是到祠堂祭祀。现在也可以在家里搁上一个牌位或者相片,表达自己的哀思。
上一篇:女子撞坏豪车留字条 车主感动放弃索赔 下一篇:浙江冤案当事人:曾被打惨叫 刑警队像看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