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吴仁宝生前曾被指搞家族世袭 称村民望其活千岁

原标题:吴仁宝生前曾被指搞家族世袭 称村民望其活千岁

[简历]

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7年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曾任江苏省江阴县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常委。他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3月18日,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他曾于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直到吴仁宝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演讲。

据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报道

儿子回忆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

关于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去世的消息,记者18日联系了吴仁宝之子,华西村党委书记、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吴协恩在电话中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吴协恩表示,父亲去世时,家人都在身边,该交代的事情也都交代了,所以去得很安详,没留下什么遗憾。他表示,父亲去世时依然关注着华西村的发展,并叮嘱他继续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父亲生前一再说,看到有人穷就心疼,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无论什么时候,华西村都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共同富裕之路。华西村走这条路的决心不会动摇。”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18日也表示,吴仁宝虽然身患癌症,但一直心系华西村的发展。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到华西村参观的游客做演讲,介绍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还表示,吴仁宝罹患癌症的消息华西村很多人都知道,在他去世前,很多村民都轮番到家中探望他。

媒体印象

“尽管读书不多,却有天生的演讲能力”

华西村的村口,竖有一面巨大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吴仁宝的两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参加工作近60年,作为中国首富之村的“当家人”,他却给自己立了一条“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当华西村农民已住进第六代别墅,吴仁宝现在依然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简陋老房里。

吴仁宝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早晨5点多起床,收听新闻、检查村容、察看企业、接待游客、参加会议,还时常与村民座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一直要忙到夜里12点,睡眠仅五六个小时。

记者曾于2008年6月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报道时前往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进行实地采访。当时,老书记吴仁宝尽管已经年近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说起话来也是干净利落,声如洪钟。

吴仁宝给记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流的口才。尽管读书不多,但吴仁宝却有一种天生的演讲能力,能把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的让听众明白,尽管“土得掉渣”,但却生动形象。每每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即便讲上两三个小时,他依旧思路清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思想家”。

发展之路

从“穷得叮当响”到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2011年11月10日,华西村形象宣传片结束了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为期两个月的亮相。两个月来,每天50次的播放频率,刺激着世界各地到此的游人,传递着华西村跨出国门的雄心。

这期间,华西村建村50周年庆典办得轰轰烈烈。投资30亿建成的328米高楼比肩北京最高楼;楼内置一头重一吨、价值3亿人民币的金牛,加上各种装饰,整幢楼价值近五十亿;而村后龙砂山上的“万米长城”、“小天安门”和“美国白宫”,是来华西村游览和学习的国人眼中的神奇景观……

华西村刚组建时,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人口667人,穷得叮当响。在“以粮为纲”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吴仁宝率领村民办起了一家小五金厂,这座“地下工厂”运营10年,给华西人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也是华西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仁宝大胆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营,很快使集体收入达到上亿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华西村方圆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南有“钱庄”(工业区),北有“粮仓”(农业区),中间是村民生活的“天堂”(生活区),全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亿元。

“华西中心村内,外出就读的大学生回村率是200%,他们不仅自己回来了,而且还会带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甚至带同学回来。”华西村宣传科赵开军自豪地说。

“回来有房子、车子,也不用找工作,我为什么要在外面?”从华侨大学毕业回村的赵龙贤说。和他同一年回村的李梅红之前就读徐州空军学院,“和身边同学唯一不同的,就是优越感。”

[声音]

“实事求是最难”

“我个人来说,对我自己的评价,从性格来说可能和别人有不同之处。一是我的性格,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很快的速度去办,如果不办,我睡不着觉;二是我办这个事情,会反复思考利弊关系,不脱离实事求是、依法办事。但是我说,实事求是最难,有时候,为了对付一些情况不能实事求是,最终来实现我自己的实事求是。”

“华西村离得开我,也离不开我。为什么?从现在来看离得开我了,从过去,可能离不开我。我华西建村50周年,我叫新书记开幕,我搞闭幕。所以我这个50年可以说起到很主要的作用。现在开始今后的50年,就不需要我了,他们去开幕了,我就闭幕了。现在我个人,还要关心方针政策,党纪国法,管好自己,这些还要考虑考虑。”

“50年代是听,上面说的只要我们听。上面浮夸风我也听了,浮夸风的时候我也是积极分子,我也报过一亩地收3700斤粮食,旁边的一个乡说,他们收一万斤,我就说你一万斤是假的,我不相信,实际我自己3700斤也是假的。自己假了还说人家假。后来毛主席召开七千人大会,到那时我才坚决纠正浮夸风。

60年代我是顶。60年代又有领导来叫我怎么搞、怎么搞,我说我不听了,领导不满意,说吴仁宝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独立王国。我说怎么搞的,后来想想不对,明着顶是要吃亏的,我就想暗着顶。从此以后,不管哪个领导来指导什么,我都当面答应:谢谢领导关心。领导走了以后,不符合华西实际的绝不执行。

70年代是拼,拼命大干社会主义,以粮为纲,旱田改水田,两熟改三熟。农民搞得辛辛苦苦还只是温饱。所以我的缺点主要在这30年。以前的力气花得大,人还辛苦,但效果不好,现在没有原来苦,但是大家好了。”

[争议]

华西村搞世袭?“天下第一村”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吴仁宝治下的华西村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他被认为是这个“独立王国”的“国君”。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与行为,是吴仁宝及华西村在经济成功之后的一种资本转化,如同富人的成功总要通过慈善和捐款来转化一样,他需要这种表征:把经济地位转化为另外一种地位。

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却执掌一个村级政权四五十年的吴仁宝来说,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成就。

自1961年建村以来,这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村民连吃饱饭都困难的村庄,蜕变为2010年销售收入512亿元、人均纯收入8.5万元的超级企业集团,村民都变身为股份持有者。

严格说来,华西并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因为它有严苛的村规民约;它与纯市场经济的股份制也不同,村民的股份无法抽回,如果离开,一切浮华转瞬成空。因此,华西村注定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成功。

在这个典型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华西村已经成为吴仁宝家族控制的企业。有研究者统计后指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可用资金被定义为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17日)。

从党内职务来看,华西村党委的五十多人中,“以吴家为核心的圈子达到36人,占党委总人数的72%”(2003年07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学者整理了42年来华西历任村干部的名单,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华西村最高掌权者始终是吴仁宝。

吴仁宝曾经说,“如果我吴仁宝搞个体,华西这些财富就是我一家的了。”

但是,华西并没有走上这条路,他们现在还在坚持集体主义道路。记者曾和吴仁宝及其儿子辈、孙子辈的人交流,感受到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与很多现代市民不同的是,他们头脑里集体不散的意识非常强烈。

学者指出,吴仁宝之所以能在华西屹立50年不倒,关键在于“两头保持一致”:对底下,一定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断地满足他们,总是比外面超前;对上面,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吴仁宝在学大寨时期办工厂,在“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初兴之时开始走集体股份制,在乡镇企业式微之际搭起海运、航空、金融、旅游的转型平台;政治上则从政治挂帅的年代,集体主义的“主体思想”勇立潮头,一路先进“典型”……

但是集体的不朽如同南街村的“永动机”一样,令人生疑。吴仁宝说村民希望他活到1000岁,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随着“一分五统”政策下的并村扩张,“拆迁”矛盾在这个“集体王国”中也日益凸显。

如学者所言,华西村和吴仁宝迎来了“后集体主义时代”的各种挑战。以家族掌控的集体,能否不朽?吴仁宝作为华西村的精神和物质领袖能否不朽?他的后来者能否顺当地安排吴仁宝留下来的政治、经济乃至道德遗产?这一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NN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