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副馆长:中国人年读书4.7本 不足美国1/10
原标题:国图副馆长:中国人年读书4.7本 不足美国1/10
去年,全民阅读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我国首部基本公共服务规划——— 国务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也将全民阅读纳入其中,全民阅读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今年两会上,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副馆长詹福瑞,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法》的设立,倡议培养国民阅读习惯。
阅读事关国家、民族的发展
燕赵都市报:您一直提倡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为什么?
詹福瑞:去年我就提了一个建议,希望能够设立《全民阅读法》。这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发展很重要。我们现在读书风气并不是很理想。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的全民阅读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最低的时候47%,最高的时候57%。最近这几年,全民阅读的范围有所拓宽,主要是网络阅读。纸本阅读仍然56%~57%左右。我们平均每人每年阅读书籍在4.7本左右,在美国每个人的阅读达到50本,以色列、法国、日本的阅读量也很高。
这些年我国阅读率整体下滑,维持在50%左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觉得最根本的可能是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阅读不是功利的事情,大家越来越看重物质的享受,把追求物质利益变成了每个人一生最高的奋斗目标。一个商人追逐利润是无可厚非的,当领导忙于去跑关系、争利益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变了。再比如说文化界、学界,似乎在国民里面是文化素质最高的,在精神层面比一般的国民的追求要高;在我看,有相当一部分也在忙于跑利益。
读书与利益是没有关系的。当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给我们灌输的理念是读书能够改变人生,为什么说读书能改变人生呢?不是从精神层面讲,而是从物质利益讲。读书就能获得好的职位。整个社会的价值引导趋于功利,就必然会导致大家没有时间、没有兴趣、不能把注意力放到读书上。
现在社会上各种诱惑太大、太多,娱乐、消遣、社交等等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读书需要一种能够坐冷板凳的精神,人们都不愿意坐下来在家里读书,反而热衷于卡拉OK、泡酒吧。
还有,媒体越来越发达,对读书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的媒体主要是娱乐的功能。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读书既是精神的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现在娱乐、消遣的方式比以前多得多。有些读书人追电视剧,从头看到尾,乐此不疲。尤其是现在人们在互联网中消磨的时光越来越多,互联互通之后,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如果不自制的话,进了互联网就像进了迷魂阵一样,沉迷其中。
互联网中有些信息是适合我们阅读的信息、经典书籍,但是互联网中更多的是和人的欲望需求相关的内容,占用了大量时间。这种以消遣娱乐、快餐为主的文化,把我们的阅读时间夺走了。
还有一点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国民阅读的习惯,这一点应该更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人假如在中小学阶段能够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可能会受益一生。梁启超讲过: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阅读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比如说一本10万字的书拿过来,有人一天就能读完,有人需要10天才能读完,这就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别。阅读能力最主要还是青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
可是我们现在整个教育是围绕着分数、升学,这个指挥棒把所有的时间都占用了。我也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跑过很多学校,很多小学生、中学生都没有阅读的习惯。现在到了大学,应该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在大学里学校、老师不做引导,放任自流。很多学生也是这样,下课之后就钻到网吧去;现在有了个人电脑之后,更容易沉迷到网络世界当中。包括中文系的学生,许多人都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这是很值得忧虑的现象。
因此整个社会应该从教育、文化、家庭各个层面形成一个读书的氛围。这一点国家应该率先提倡,每一个相关部门都应该认识到读书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真正的阅读是出于爱好和兴趣
燕赵都市报:我们应当培养怎样的阅读习惯?
詹福瑞:我说的读书,和我们上学读书说的不是一个概念,和我们职业需求所说的读书也有所不同。我所说的读书实际上和当年林语堂、鲁迅他们所说的读书一样,完全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林语堂说得很清楚,一想到获得知识,一想到评职称、求职,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因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压力,成了一种功利。真正的阅读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就好像和书一见钟情一样。
鲁迅也提倡没有功利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往往使人类真正从精神上受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裨益精神成长。
现在也有不少人在读书,但是培养国民的阅读兴趣还应当注意读什么的问题。很多人只读杂志等快餐文学,有些甚至就是垃圾。许多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看的一些奇幻小说,我特地翻了翻,文笔糟透了,里面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积淀,完全是投民众所好。对人的精神成长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一般性的阅读要有,但是还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读经典。经典著作是人类精神产品里面的精髓和结晶,是人类文明某个阶段积累的一个结果。这些书籍包含着作家对整个社会和人本身长时间的、深入的思考。像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作品中体现的一种宗教情结,建立在对人的关怀上,会对读者有精神上的一种提升。
中国也不乏经典著作,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孔乙己》,尤其是《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对现实逃避、自大、无知,即使革命还带有一种流氓习气,把中国的国民性写得极为深刻。在我们当代人身上,依然能发现阿Q的影子。只有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才会引起对国民性的反思,才能够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很多人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没有责任感,就是因为缺乏这样一种相关的阅读以及与作品同样的思考。按照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来说,阅读实际是对经典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过程中本身就是在创造,创造什么呢?每个人的阅读都带有一种当下性,来自于对现实的关注。经典有助于读者思考这些现实,解决人生的困惑。
我认为经典与时尚毫不相干,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如果现在都去追逐时尚而不阅读经典,人人看上去水滑光鲜,实际上没有内涵、流于表面。北宋文学家黄山谷有一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讲的就是要培养人内在的气质。如果没有阅读、没有通过阅读培养出的的民族气质,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国家也会越来越平面化,这样的民族、国家是不会有希望的。相反,假如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中的每个人都在读书和思考,这个民族才会有创造力。创造力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需要人们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原来我们提倡读史,读史是为了借鉴,也是这个道理。
图书馆应该倡导大家读好书
燕赵都市报:在培养公民的阅读习惯上,图书馆应当如何作为?
詹福瑞:在整个社会都倡导阅读的时候,图书馆承担的责任很大。图书馆是书的集散地,所有国家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在这里集聚。一方面图书馆要把古代的文明成果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去阅读;另外,作为藏书单位,应该倡导大家读好书。
这一点和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是不违背的。西方图书馆的理论认为,不应该对读者的阅读起引导作用,要允许读者有自己的阅读自由。这观点没错,但是图书馆有让大家读好书的责任。尤其是现在每年出版量达到23万种左右,浩如烟海。在这里边既有水平不高的作品,也有垃圾。一方面需要读者鉴别,更重要的需要图书馆、专家鉴别,才能起到一种引导大家读好书的效用。
国家图书馆连续七届开办文津图书奖,每年推荐10本,选择读者推荐和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好书。除了评选好书,还要通过讲座、展览等一些方式来解释好书,从而引导大家读好书。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上没有人对这些精神产品做清理,有些书不适宜少儿阅读,社会上却缺少批评的风气。知识界、文化界对书籍的漠不关心,表现出一种超然、淡漠的态度,这是更可怕的。我们主管机关没有学会文化管理,在倡导社会读书责任上没有尽职。
处理好数字、传统图书馆的关系
燕赵都市报: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涌现,传统图书馆应该如何定位?
詹福瑞:数字图书馆发展很快,国家图书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追踪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我们在2004年开始立项,2005年开始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国家图书馆建设的资源达到807Tb信息。现在正和22个省馆、500多家市馆联合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共享工程。
我们需要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关系。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之上,在很多业务上是和传统图书馆有基础的联系。传统图书馆基础业务好了,数字图书馆才能够建设,书目数据的建立全都是传统图书馆来做。二者是属于共同发展的关系。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图书馆建成以后,传统图书馆会消失。到21世纪就不会有传统图书馆,现在证明这种理论是不准确的。因为数字图书馆越发展,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数字图书馆不可以取代传统图书馆,网上阅读需要传统的业务来支撑。文化的保存要考传统的图书馆。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年到国图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多。2003年以前,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近几年反而开始上升。现在每天到馆的人数为12000人次左右,每年有四五百万人次。传统图书馆既是阅读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读书需要交流,面对面的交流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碰撞。
本文来源:长城网-燕赵都市报
上一篇:委内瑞拉代总统:查韦斯遗体可能无法永久保存 下一篇:住建部长:一定要坚决执行20%房产交易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