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1处避难所供“避震” 可容纳265万人(图)
五年前的汶川8.0级地震还历历在目,今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又发生了7.0级地震。科学预防地震,北京做了哪些工作?普通百姓应该怎么做?地震来了如何选择避险方式?记者昨日采访了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张晓南。
Q1 北京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吗?
北京属于地震多发区,有很多地震断裂带
北京处于华北地震区,属于地震多发区,地质结构比较复杂,有很多断裂带。北京地区如发生地震,属于大陆内部地震。
历史上,北京地区发生过大地震,但地震的水平比较正常。据史料记载,自公元294年以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6.0-6.9级地震6次,8.0级以上地震1次,即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
不过,北京地区因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老百姓防灾意识较高,相对来说,防御地震灾害能力越来越强。
而且北京地区建筑抗震烈度大部分为8度,有的是7度。一些特殊建筑抗震水平更高,如学校、高层、煤气厂、电站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那么该建筑能够抵抗烈度为9度的地震。
Q2 可能发生哪些地震次生灾害?
城市主要是火灾,山区会有滑坡泥石流
北京地区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火灾,因为用电、燃气都容易引发火灾。
所以发生地震时,市民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切断电源。如果地震来时正好在厨房,就可以随手关燃气,如果离厨房远,可以先就近躲避,震动过后再去关闭。
北京也有一些地方是山区,如果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山区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也可能发生。
Q3 北京采取了哪些防震措施?
已建81处避难场所,可容纳约265万人
北京有很多监测地震的台网、台站,用来监测数据,但是目前要把数据应用于地震预测还很困难。
北京也很重视建筑的抗震水平。现在新建的房屋都要求有抗震的设计,每年还会对一批老旧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改造。
此外,北京建了一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有81处,总面积约1520.98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65.49万人。
这些避难场所大多设在室外比较开阔的地方,主要是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等。其中,一类场所有9处,这9处功能最全,不仅能够应急供电供水,还能储备应急物资、停落救援直升机,其安置天数约30天以上。
但如果在冬天发生地震,室外避难场所不太适用于北方,所以目前北京也在研究建设室内避难场所。
Q4 市民可以做哪些防震准备?
家中备应急包,提前熟悉逃生路线
平时就要注意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日常进行地震演练。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了解家里和工作场所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熟悉逃生路线。不少社区都有应急避难小册子,上面有疏散路径及应急电话,市民可以在家放一份。
注意及时清理楼道,将室内高处重物移走,以防阻塞疏散通道。
家中可以准备一个地震应急包,包里放一些罐装食品、矿泉水、药品、结实的绳索、防寒防雨用品、照明设备、贵重物品和现金等。包内物品定期更换。
Q5 地震时如何选择避险方式?
平时就想好地震来时在何处避险
住在平房里的市民,最安全的避险方式是逃到室外,但有两个前提。第一,房门是打开的,如果紧闭,在一楼也不能跑。二看自身的能力。中老年人和婴幼儿没能力跑到室外,就需要就近躲避。
跑到室外后,如果周围有避难场所,可选择安全的路线迅速前往。如果没有应急避难场所,可就近往空旷的场地跑。跑时注意躲开高大建筑、高压变电线、加油站、燃气管等。
到达应急避难场所后,应到安置区域内进行登记。在安置区要服从救援管理部门的管理。
如果住在高层楼房里,一二层住户较容易跑到外面,3层以上相对来说向外逃生可能性小,就要就近躲避。
平时要多做准备,知道自己房屋承重墙位置,哪些家具更结实,想好地震来时在何处躲避。避险时,如果是为躲避房梁等掉下的物品,可以选择躲在桌子等家具底下,但如果房子的主梁都会倒,或整个房屋发生倒塌,则要选择桌子和床之间的三角区,这样可以留出生存空间。
因地震之后还会有余震,呆在屋内不安全,所以等震感一过,就应关闭煤气、燃气等,逃出室外避难。
地震发生“四要四不要”
四不要
不要坐电梯或跳楼逃生
不要带多余物品外出避险
不要惊慌和大声呼救
不要随便点明火
四要
要抓住身边牢固物体防移位
要尽量蜷曲身体在室内避险
要依指示逃生,不乱挤乱撞
要关掉电源煤气防次生灾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 金煜
上一篇:新北川“造城”综合征:灾民日收入难过100元 下一篇:北川重建副总指挥:不能因赶时间省资金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