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今天能够来到这个论坛,和在座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朋友一起交流,我自己是从98年博士毕业,但是在博士毕业前一年到97年,我在中小学和很多的老师校长一起工作学习,所以今天用一个研究者,基于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身份和大家交流,关于对校本教研的一些认识,更多从学术研究角度做一个思考,同时也想结合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案例跟大家做一个分享。这里面有一些对大家启发的,有一点要提前说明,也不是说某个人的一个什么样的功劳或者是怎么样,而更多就是体现校本教研的思想,是我们共生共长出来的智慧。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在这个题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个大的内容是关于学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话题,第二个关于校本教研。来看在这个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里面,对于教师和对于学校而言,他的核心问题会是什么,其实我们做教育的人,包括我们无论你是当校长,作为一个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做老师,具体教育活动的实践者,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但是在这个每天面临问题,因为我是学心理学背景的,对于学心理学的人来讲面对问题是正常的,像我们看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面对许三多讲的生活就是问题叠问题,所以问题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每天就是在不断面对问题,不断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一个自身的成长,然后我们又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很常态的事情。但是在问题中他会有核心问题区分和非核心问题这样一个区分,我们来看核心问题从我们题目中就能够看到,他谈的不是被简单琐碎的每天看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简单非核心问题去困扰,而是我们可能更多从核心问题考虑,把精力放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时候在今天咱们国家已经基本普及基础教育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谈的核心问题就是怎么把教育办好,就是要高质量去做好这样一个问题,就存在一个,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的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他有很多具体表现形式,其实如果我们把它进行透过表现形式的现象来讲,看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做一个总结,我们会看到对教师而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这么一个关系,这对关系就是教师这个职业这个岗位所能够提供给老师的价值和我们老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活的价值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如果是分裂的,分离的,背离的,我们就会看到这时候老师在工作状态中他是一种矛盾的,他离职的意向就会比较强,我们很难看到教师愿意在这个岗位中持续的投入,他很容易走向职业倦怠,何谈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话题。所以事实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说,对教师来讲,或者是说我们老师在入职选择的时候,在老师入职之后,我们学校管理的时候,有很核心的话题,我们能不能把现在每天让老师从事琐碎的工作变成是他实现他生命价值的一个平台和机会,这个是我们倡导的和最关键的一个话题,这一点就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在选择自己职业,尤其做教师,你选择自己职业要去思考的话题,也是我们教育管理者怎样让我们,让老师明白懂得,不只是明白懂得,关键是要明白懂得,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师确实提供了生命价值这样一个平台,所以当这一点有了话,这个就变得很有意义。
那么怎么做到我们希望的理想状态,就是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统一的呢?我们会发现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需要在职业岗位上有两个东西要获得,一个教师需要有归属感,也就是说他需要在这个对他的职业有一个认同,那么这个归属感除了有职业认同还有一个就是他需要有人际,人迹的归属感,他感受到是一个团队,一个氛围,被接纳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这是我们说的归属感。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就感,教师他在他做出的事情中能够获得成就,这个就变得特别重要,实际上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记得对于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生理学做过一个研究,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必须要工作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做一个研究,他把人群副成两组,就是背景什么基本情况都完全一致,然后给他们安排同样的休假生活,一个一组安排,就是每天到沙滩上去晒太阳,晒完太阳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事情都不做,饿了吃,吃了睡,就这种经过。第二组不是,一下来以后做什么事情呢,他必须下来以后收拾完行李带他去运动,滑雪,滑雪完以后,做一个体力释放之后再休闲,这是第一天。第二天带他去敬老院,或者到孤儿村做一个有助于社会被人认可的工作,然后再适当的休闲,几次这样生活的交叉,三天,感觉忙碌一段时间终于休假了,第一组出现情况,无论激素水平还是自己报告的幸福观都是直线上升的,但是等三天以后情况出现了变化,也就是说第一组吃了睡睡了吃,什么都不干这些人好像不用工作了,三天以后他的激素水平和他主观报告的幸福感都处于停滞状态,开始逐步下滑,但是另一组,他工作和做事情,和休闲交替过程中,这批人主观幸福感和激素都在同时上升,这样一个结论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很多人就没有去思考和探索过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个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如果探讨到,并且领会到,把职业去实现他的价值吻合起来,这就是在教师发展中最高的敬业,就是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统一。那么在这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就会发现,教师他在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过程中,他需要这个生命价值通常作为主观是需要两条腿,两个基石撑起来,两条腿一个就是在专业上的成就水平,也就是他的成就感,他认为自己能,就是我能做到什么。第二个,是他的在人际关系中要得到认可,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具有社会属性,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周围人的一种关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这个工作会有一个成就感,会增加增值。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我们有的地区,我们做教师培养的时候,大家一没有注意到,我们按一定比例抽选骨干教师1%,3%,抽选出来这些骨干教师,当一起学习的时候,群情激昂,效果非常好,等一回到学校,洒到人群堆里面的时候,就淹在里面,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而且这个时候很多骨干教师退回到原来的状态,其中很核心不是他的成就感,而是归属感在起作用,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作为他生命价值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使显得时候,其实我们要关注的是他对这两个需求,心理状态需求,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成就感。那么面对这个作为我们教师培训者来讲,或者是作为各位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来讲,我们可能要提供的是什么,第一个怎么给老师创设好的工作氛围,解决民生问题,然后给老师创造好的工作氛围,让老师起码乐意在这个环境中待下去,在这个工作岗位继续,在这里愿意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就是我们要尽快帮助老师实现专业化的成长,因为事实上很多老师的挫败感和职业倦怠,有相当大原因来自于他教育能力不足,所以我们自己都可以去感受和举例,我们什么时候会发脾气,一般当我们失控,当我们没有主意,我们就会去发脾气,我们就会发火,就会指责别人,把这个事情迁怒到别人身上,其实老师何老师这个职业是奕阳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和提出来的要求。
那么对学校而言,就是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又体现在哪里呢?相对对比着教师来讲,我们会认为研究,做大量调研,和每次培训中,校长提出来最关心三个问题,无一例外每次都有这个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一对关系。谈到这个关系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的前提就是在心理学中又有一个理论,叫ABC情绪管理理论,我们对每件事情产生的反应和情绪反应,以为是事实本身,其实不是,是我们对事物认识,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导致最后的感受到的结果。那么在这里头,当我们认为他是对立的时候,他确实可能的结果就是对立的,但是当我们认定他们之间是可以有一个协同,互相依存,甚至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二元对立中寻找统一关系的时候,这时候变得很有意思。那么怎么去寻找他中间统一,二元对立中寻找统一的关系,在目前国家所倡导的也好,还有我们研究实践中感受,有两个很重要的切入点,一个就是办学的特色,也就是说,如何能在所谓的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寻找到我们学校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有价值的,创造出有价值的道路,从而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这是需要动脑筋和下力气,下工夫去研究的。不知道在座各位有多少了解所谓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最初对一个企业,但更多现在对用来教育本身也去做思考,因为要想做好学校的特色,必须要对学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而且很多的时候,要想让学校办出特色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其实我自己有时候也是蛮受震动的,比如像我自己也在教育圈待这么多年,但是在前两天,我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我接触一对大学生夫妇,他们刚刚毕业,他们所做的工作是什么,可能有点类似于咱们说的宅男宅女的状况,但是他们做的工作是什么,因为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在做家教,做家教做出心得,还做出对于和应试前家教的心得,他们大一做了一年以后,从大二大三开始做什么事情呢,他们到教育机构,现在大家知道一对一辅导,教育机构里去做,他们做这个教育机构里做完,做了两年以后,他们觉得对这个机构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认识,同时自己又把握了机会,等他大学毕业以后,两个人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家里做。那么你们看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每天晚上五点半开始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因为这时候学生放学,到他这里来辅导,然后周六周日是辅导时间,周一到周五白天是完全自由的,他们生活状况相当好,有趣的是,这些都是其次,我们关注的其次,有趣的是当我拿着中考高考卷子找他们跟他们谈的时候,包括当孩子们从他们那里出来的时候,他们那么自信地告诉我,我在听到的时候,这时候我不知道大家听到什么感受,他会告诉我,拿到整个卷子他清楚告诉我说,哪一道题,通常哪一道题是这门学科一个难点问题,所以他辅导学生是这样,上来如果攻克这一道题,这个孩子学习就有自信,他再自信告诉我说,我实话跟您讲芦老师,学校讲这道题通常把孩子讲晕,我有一套方法,他听完之后掌握这道题就会非常容易,事实,因为我自己送孩子们进去的,等孩子们出来我问孩子们状况,事实果真诗词。在学校听老师讲就是晕的,做起来是似是而非的,但是这个老师讲完他就是明白的,而且他觉得很有意思,这就是一天下来六个小时之后的结果,这只是一门功课,他针对物理,针对数学,针对化学他告诉我学习的方法和辅导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从这里面我经常说,当我们解除了这样一个非我们学校系统教育者回过来再看学校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我不知道大家感觉是什么,反正我觉得是心里非常复杂,到底我们学校教育,到底问题在哪里?我们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出来所谓的优质高效的教育,所以这个也是要请大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特色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个人更多的,我会愿意从教育外部来看教育,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我们拥有的资源,从我们能够做的,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而不是简单的教育规律来看,这是想跟大家分享的。
还有特别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课堂教学,讲这个话之前就在上个学期,我和一个老师其实都谈不上是PK,当时状况就是说,同样做课堂教学,教完以后让我点评的时候,我会提出来,因为这样的事,一元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根的问题,在讲这个关系,他们关系的一个问题,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最有意思,讲完了以后,我说按你的估计,你觉得这节课讲完以后多少学生明白,这个老师跟我讲至少是50%,当时我很吃惊看着他,如果你定位至少是50%,你定位50%,有可能50%的学生不懂,这堂课有效性是50%,这个老师强调至少是50%,你是否能准确讲,自信讲至少80%,这时候他很沉默,当然最后又发生一些其他的这种讨论,但是的最后,等我第二次第三次再进到这个学校,再和老师们探讨的时候,我们转换课堂教学方式,这个转换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当时我们讨论特别重要的话题,知识是目的还是知识是手段?当我们转换了方式以后,因为老师最初他第一次我们讨论的时候的焦点,知识是目的,所以他直接指向知识,直接训练知识,可是当我问他结果是什么,他说50%,至少50%。可是我们转换成设计思路,就是知识是手段这种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再让老师上,因为这时候当知识是手段的时候就非常有意思,老师很多时候是可以退下来的,可以让学生上,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跟着学生问题讨论出来的。这节课再上,讨论的时候校长担心了,他说你看这是学生讲的,你老师没讲,那学生讲的有可能学生讲的不那么规范,再说是个别学生讲的,会不会所有学生都懂?我坐在同样旁边听课,我给了校长一个答案,我预测,我说我估计至少80%的学生懂了,我认为可能全部这节课懂的学生是90%,但是我说这个话我是有证据的,请老师看你今天留的作业其中第几题第几题,就是跟今天你的教学内容是匹配的,明天早上统计一下一共有多少道题,多少个学生在这几道题上做的正确率怎么样。第二天收到一条短信,因为我手机关了,没办法念这条短信,大概原文是这样,老师经过早上统计以后他发现全班同学里头49个人交上来的作业是正确,有9个人有问题,也就是说,这时候全班他们有多少人,58个人,49个是正确,9个人是有不正确,这样全班是58个人,我们来想如果按我说的80%应该掌握的话,应该是多少人,是不是达到了?大家可以算一下,按60人算48,49个人完全达到,这个老师非常细心,他不只是要了一个是否正确率的情况,他把9个同学分别叫过来一次谈话,谈完之后一个结果是什么了,有四个同学实际上计算是他笔误出错,现在看49加4个,有两个同学是在老师提醒之下他重新完全就会了,然后这时候还有三个同学,是班里比较差的,确实不会。好,现在我们再加一下,49个加4再加2多少,55个,如果用60个人计,90%,所以就是这样子带着老师看,用实际例子证明,当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不同的时候,我们最后的结果到底怎么来看这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这之前,我们的老师很少去研究学生,很少去倾听学生前面,学生到底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去这样去做,所以说,我们事实上经常我个人可能比较深刻的感受,因为确实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于学习或者拿到高分,但是我确实有一个深刻感受,我们课堂教学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研究学生,而只是基于文本去进行教学,这样的一个教学状态,很容易走向以应试教育为结果,完全被应试教育所左右。那我们这时候,我们不去研究学生,结果回过来说,我们教学,我们学校不能持续发展,是因为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框架阻碍我们,所以从这里我可能根据各个大家研究的结果和自己实践经验我提出两个途径去解决这种矛盾。一个就是特色,一个就是课堂教学,那么在特色和课堂教学里面,对于课堂教学我们的启示大家要关注的多少知识是手段论,知识还是目的论,这是我们思考的话题,只有当知识走向手段论的时候,素质教育才有实现的可能,因为我们无数次访谈过老师,包括现场培训的时候问老师,你这节课教完了,到底怎么样教学方式怎么样,最后一定掌握知识为目的,还是通过知识学习本身让学生获得其他,这是我们最常追问的一个问题,但是通常我们都是观念上觉得应该是知识目的手段论,但是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几乎95%以上的老师都是知识目的论。通过这个方面我们希望跳出教育看教育,尤其是我们要关注家长,这是我们谈出来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这些核心问题其实说法有很多依据,我这里头只是挑一个对我们触动,我个人触动比较大的例子跟大家分享,尤其在说明这个知识手段和知识目的论的这个点上。
这是一位校长,他讲在二战集中营中发生的事情和他对这个事情的认识。所以最后他得出来的结论是,他开始怀疑教育,那么在这个结论中他怀疑教育是怀疑此时的教育,他提出希望理想教育是什么,他提出来,希望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素质教育很核心的部分,我们所进行这些知识的学习,阅读写作算术,只有用来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的时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那么找到了这些核心问题,其实这些核心问题它具体问题的表现形式会有很多种,面对这些核心问题我们不是说找问题,我们是要解决问题,那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研究,那核心问题的研究者应该是谁呢,很多在提出校本教研之前,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依赖于高校的研究者,或者专业的研究人员,但事实上今天之所以提出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基于学校发展或者基于学校问题这样一个教研的,教育研究的这种方式原因,正是因为如果仅仅依赖于高校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高校或者专业研究人员有他的评估方式,他的评估方式,他的生存方式导致他的工作导向,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和专业人员的研究,这一对关系里头他们是有不同的,核心的不同是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他们的功能,研究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第二个是课题和内容不同,第三是过程和方法不同,第四是成果和去向不同。比如说我们来看我们中小学老师做研究,或者我们校本教研的一个目的和功能是什么,是解决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专业人员的功能是什么呢,是构建一个理论问题,或者验证一个理论问题,他们两个特点是什么呢,一个是具体化的问题,一个是具有朴实性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是个性化的,一个是朴实性的,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一般的,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话,他们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过程和方法,那我自己研究自己的问题,我就是事实研究,行动研究,我就在我实践中去开展我的研究工作,而作为朴实性和一般性的分别是什么,他不能只研究你,他研究你不能向更多人说明问题,他只能解决你的问题,这相当于中医和西医的关系。西药吃的都一样,中医不一样,药的种类看上去一样,但是下的分量不一样,而且吃的过程可以调,所以中医是个性化的,一对一辅导,之所以让学生成绩提高那么快,就是个性化的,所以挑战老师目前班级授课过程当中有没有分层辅导或者个性化的辅导特征在里面,但是事实上这个对老师要求就高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解决我们课堂教育效率的问题,所以研究方法不一样,我们除了调研你还要调研别人,在这个上面我们会抽出来更高的特征问题,是这样做的思考。我们看成果和去向也不一样,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讲,我们去做研究最核心的一个成果是个人的成长,教育能力的提升,但是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讲他是为了发论文,是更多人受启示而不是他受启示,因为他不需要实践,所以这是要我们去考虑的。那么既然有这样的不同,所以我们就提出在我们的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研究中由谁来承担这个研究主体,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实践者,我们应该是研究的主体。那么专业人员做什么,专业人员从传统的这种主体地位降到辅助的地位,这样子让我们去思考,这是跟大家分析的一个,由核心问题提出来,可持续问题的发展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谁来研究,就是我们自己,于是提出了校本教研。
那么校本教研把它总结一下,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套一句现在教育文化中很,文化系统中很流行的词叫草根文化,那么这个是草根文化在教育范围领域中的体现,因为他通过需求来去决定你供给什么,而不是像以前派生,派发问题,派位发给你,现在由你来认领,自己来生成。更重要第二个请大家关注自主性的问题,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尤其在教师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除了核心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动力,所以如果找到动力就非常重要,这个动力系统里面很核心一点就是它有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的自给性的问题,所以做校本教研,教研能够给我们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大的一种发展的自主性的机会,所以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同时在草根文化中更深层次提出来的,是我们一个人类中民主精神的一个体现。那到底校本教研是什么?现在在很多的地区,我们很多学校把校本教研定位在我们学校申报了一个什么课题,你包括跟我合作的一些学校经常会,说他跟我合作是一回事,但是自己申报一个课题,经常让我帮他做课题的论证,申请等等一系列,他会认为这个课题才是标志他校本教研的核心,或者是他的主流。还有就是统计有多少老师做了论文,数量发表,还有一部分就是传统一种教育,学科教研组的活动磨课,我不是说磨课不是校本教研,而磨课结果出来一节课,不是解决学校课堂教学文化或者课堂教学观的问题的话,这个校本教研的价值就太低了。所以这个要大家去思考,另外我们经常有一些经验交流会等等,那么是什么呢,在我的概念里,因为有很多的解释大家看这种书籍,专业书籍也很多,根据我自己这些年的体验,我认为校本教研一定是指向教师和学校发展现实需求的一种理论探索,也就是说,我们校本教研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具体见特色,什么叫以小见大?就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一节课,但是我要探索是大的,相对大的,相对抽象的一个理论问题,那什么叫以小见大?以具体见特色,因为这个特色不是一个理论者研究的那个理论问题,因为理论者研究理论问题,你只要查书,现在都是有结论的,我们是要解决到在我们学校层面上,他应该是如何去表述,或者怎样表征它。所以我们既要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同时又要通过具体问题的限制,上升到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这是我们提出来校本教研的一个,对它的一个认识。我举一些例子让大家体会,这里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来看第一个例子,这是我们上过一节小学语文课,这个课我们这个老师被要求前了上了两次,第一次是他自己和团队学校里面上的,其中分析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导入,第二个环节是识字教学,第三个是课文讲解,第二次上这个课的时候,在专业人员介入情况下再次上这个课,大家看,这边这个课三个环节的处理方式,包括括号里还有时间的处理。通过前后两节课的对比大家分析出来什么,表面上看是一节课是很具体的事情,也是很具体小的问题,就是小一节语文课,磨一节课。但是继续往下看,就学科范畴,接下来才是我们的研究,前面只是研究过程,这只是过程记录,还不是进入研究,因为一旦进入研究需要有变量的,那么来看,我们进入真正研究,让它进入学科的时候,学科教学领域我们来看,什么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于是在这里面对比前后两个,一部分老师说第一节课导入好,有一部分老师说第二节课导入。
首先是不是导入时间越短越好,我们这节课研究结论得出来不是,导入当他跟你教学目标关联性不高的时候,越短越好,但是如果跟你的教学目标有关系的时候,就要根据需要而定,所以时间不是它的核心变量。所以跟你导入有关系。那么跟它相关,现在有一个什么样情况下,这个导入是跟教学目标相关的,我们会看到第一节课在这个课例中看到,选的找朋友,因为这节课的主人公是小松鼠,老师做了一个小松鼠拿着晃来晃去,跟小朋友找朋友,这个很多老师认为这节课讲什么,比如讲吴运铎的故事,就拿吴运铎做题材,实际上仔细分析教学目标发现这是一个表面相关,因为你这节课可能要教的从知识的技能,或者讲工具性和人文性,从工具性的目标上跟小松鼠找朋友没有关系,跟吴运铎没有关系,跟植树这个活动没有关系,你就用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因为课文中出现这个人物,出现这个角色,你就来了这个角色,但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老师中非常普遍,所以这就是一个思维,我们对文本把握深刻性的问题,所以到底什么是相关,我们以此为例来讨论第二个,我们来看教学重点。为什么教学重点,在小学二年级,一二三年级我们知道,字词教学是重要的,我们看识字教学,第一节课有三个重点字,第二届课也有三个重点字,恰好三个重点字,三分之一,这是表面看到的,第一节课三个重点字来自于什么,来自老师从这12个生字里面自己找出来的,他认为这三个很重要,萤火虫的萤用PPT教学生,一个理解字音,一个理解字意,第二个滋,还有疼,结合生活理解疼,理解怎么书写它的结构,又照顾了音形义,很不错。第二节课是学生自己提出来,他们发现在学什么字的时候,回到课文读的时候,同伴发现他哪些字没有掌握,恰好也提出一个,只有三分之一的重合率,也就是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自与什么,来自于学生不懂的,不会的,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教学重点到底是什么,是老师认定还是来自学生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是我们看。其次还有一个要研究的问题,就是课文讲解的一个,讲解落在哪里。看传统教学方式,课文讲解,老师会非常漂亮的范读,所以告诉大家当我把这节课放给学生的时候,北师大心理学院招生,每年高考招分都很高,但是当学生看完以后,所有学生看完以后普遍全体举手,老师,我当不了小学老师,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范读那么精彩,没有办法做到那么好表演的状态,但是当他看完第二节课的课文讲解以后,所有学生举手,我能当小学语文老师,为什么?因为第二节课再看完以后,我们请教北京儿艺朗诵的专家,我们很讲究有感情的读,到底什么是有感情的读,包括看电视中的讲,当我们专业人士,当我们读的时候,只要话一出口,我们脑海里有一个脑绘图,有一个画面,他这句话一出来,他已经看不到你,他脑子里看到是自己一个人真的站在江边,真的在那样一个季节,真的在那样一个时间,他站在那,他穿着一袭长衣读出来了,没有像我们那样摇头晃脑,还抑扬顿挫,老师要求学生在这儿停,这个字要挑起来,没有,所以他是感人的。当我们研究回顾来看,其实好的阅读是基于理解的基础上的,于是我们再请学生用他理解之后,孩子再把他理解到的读出来的时候,孩子表达方式非常多,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就展现出来,这是真实。所以这就要我们去思考。我刚才用这个文例给大家分讲了一下我们如何在以小见大中去看,因为这是学科,我们还从两个跨学科角度选一项变量来对比,比如两节课前后学生状态如何,教师教学状态如何,这些学科都可以用的,学生的学习时间如何,这个非常有意思,我们再来看我们研究中可以看到时间,无论通过课后录像还是现场,在第二节课全班汇报的时候,上课上到24分钟,我们看前面这些橙色的时间,是我们能够卡到每个孩子几乎每个孩子在学习,我们把它加起来看一看有多长时间。到24分钟,当学生分成组一组一组到台前拿着PPT,到投影仪上分讲的时候,他前面每个人有多少,应该是十分五十秒在,将近十一分钟的时间每个孩子在学习,而且有的时候,像四分钟四分钟的时候,非常安静,三分五十秒非常安静,所以这就是有很多要我们去思考的,这都是可以去选择的变量。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等等都特别值得研究。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以小,看上去是一节课,我们不是以磨这节课为目的,而是以它作为理论的线索,到底从此以后小学课应该怎么教,这是我们校本教研做的定位。
更高一级的定位不是研究小学语文低年龄段,更大一个反思的问题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什么,这两节课是鲜明的对比,今天时间是有限,课例有,不给大家放,只是讲研究的过程。首先,我们在这个结论中就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有更高位的,更概括化的教师角色一个思考,于是我们得出来第一个教师的角色组织者,第二个我们看到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但是组织者是占主流的,因为只有教师是组织者的时候,课堂教学,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最重要的。那为什么是促进者呢?因为我们还担当者答疑解惑,传导授业这样的功能,但是促进是有技巧的,我们的促进是在于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在于思考,为什么我讲这个话题,我后面还有课例,这种课我们老师问孩子们一些问题,比如教数学初中,直线射线线段,这段课教知识上两个教学目标,一个就是三线特征,一个就是三线表示方法,讲三线特征的时候,老师先把线段拎出来,你们看它有什么特征,学生说老师我知道,它有端点,还有吗?没有了,再问,问不出来了,这时候老师开始了,他追问,再追问问不出来,老师马上改变提问,他问成什么,那你们看线段它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吗?那你们看线段它可以度量吗?当我们用对比课出现的时候,我就直接把这个环节这样给我们的老师的时候,所有在场的老师,90%以上认为老师改成这样的提问是合适的,为什么?当学生自己发现不了答案的时候,我们这样子去给他设一个台阶这样去问,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问题我告诉大家,在我们心理学中叫它叫假问题,它不是真正在促进孩子思考,所以它是假问题,为什么?因为三线的特征就是三个角度总结,第一个端点,学生发现了,第二个就是延伸的问题,到底能向几方延伸,直线良方,射线一方,线段没有,第三是度量的问题。学生只发现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就把两个结论变成问题方式问他,那你们看线段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吗,那你们看线段可以度量吗,这种就叫假问题。所以当我们提出来的时候,老实说如果这是假问题,那么应该怎么去提问呢?好,我们再和老师研究的时候,他首先说我特征是什么,特征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所以我不会单独把特征拿出来去做比较,就让你观察,必须要把特征和,把线段和直线射线放一起让你去看,这是一个。放在一起以后,就有学生自己画,画完了以后你说为什么它是射线,为什么它是直线,学生说出来还是端点,效果还是一样,教师再设计不跟我们都一样吗,有趣的是特级教师往下都一样,是端点,你画,实物投影仪一打开,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我发现你画的这条射线比你画的线段要短,但是比你画的直线长,对不对?因为画出来就是这样,学生愣了想半天,于是大家展开讨论,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直线射线不能量,因为它要往两方,或者往一方无限延伸,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一次的问题,和第二次的问题,第二次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促进孩子思考阶梯问题,第一次的问题是假问题,所以叫大家去思考。我们在这里面就谈到说,你要扮演一个促进者到底怎么扮演,最后还有认为就是一个研究者,就是用一个例子跟大家说明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教学的驱动力,你是目标驱动还是问题驱动,目标驱动基本上就是知识目的论的,而问题驱动就是关注学生生成的,教学过程,预设与生成,教材科内与课外,非常有意思,一对一辅导很有水平以后,而且他们所用的材料,课内外的材料,前两天听东城区一所英语老师的课,真的叫漂亮那个课,但是所有的教研院否他的话,因为他用的是一篇短文,很短,就三小段,而没有用课上的课文,就是教材上的文章,就会被否掉,所以这就是有趣,我们的教研目标到底在哪里。另外教学观点认知还是非认知,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喜欢不喜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的结果等等,这都是要我们去思考的。所以在这里面我们能看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课堂教学里面有很多,我们刚才用这些例子来反映出来,比如说第一个好像是磨课,但是我们探讨的是语文课怎么教,探讨的是教师角色的问题,第二个磨课探讨提问的问题,设计出课堂观察表,这都是做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表包括怎么设计,还有提问的文本分析,提问的记录表,于是我们分析观察发现特级教师在课里,一节课问题超不过三个,四十分钟,有些45分钟,绝对超不过三个,后面都是辅助问题,所以要求老师做设计的时候,你这节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因为我们曾经在青岛做过研究,一个老师上课上完了以后,没有学生回答问题,下来追学生为什么,老师你不觉得他上的课太简单了,我当时愣了,等我回头看老师的课我就乐了,他把散步那个课文用13个问题串起来,第一个就是谁谁谁和谁去散步,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事实上好的问题,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节课是两个问题组成足够了,因为它强调的是问题的涵盖量,问题的涵盖量和辨识越好的时候,对孩子思维越好,这个需要学生观察。如果再加上我们研究,大家看到这里面给大家看一眼。
如果这是教师反馈的编码表,如果你能做出这个编码表,就是对课堂观察,我们对提问的关注,比如你的问题类型是判断性问题,实质性论证,还是论述性问题,你还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做你的研究,这就很不一样。下一页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当面对学生的回答,你老师又是如何去反应的,这又变得非常有意思,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做的效果,也就是表面看好像我们在某一节课,但是实际上以小见大,以具体见我们这个学校课堂教学要办的特色问题,所以这是请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还有其他的方面的其他例子,比如我们还会看到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看到学生教育,这里有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他们一个课堂教学的,一个学生教育案例,学生怎么教学,首先学生不写作业,那么不写作业,老师经常找学生谈话没有用,于是他就怎么办呢,他利用班费会和大家展开讨论,大家一起发言,找到不交作业的六个原因,于是老师就,因为在这个学校他有很多年校本教研的传统,他是叫做三国四方,经常是电话会议,电脑会议,老师们都很习惯,做教研的时候问题是什么,我提出的措施背后反映出来的理论问题是什么,他们这样来研究。于是第一个是不写作业,不写作业六条原因,针对六条原因有没有解决的措施,有,学生和老师商量解决措施,你比如他其中有一条,说叫做贪玩忘记写了,这是他其中一个理由,旁边写的措施两条,制订时间表回家先写作业,第二记事本上自己作业记完了做完了打一个对勾,这是孩子提出来的,用这个方法做,很快学生作业开始写了,写的过程又出现问题了,他们有一部分作业需要请教同学的,我问他他不告诉我,这时候写作业这个问题变成了如何与人交流的问题,他们又开始整理问题,如何请教,得出一个结论,好的请教是什么,好的帮助是什么。他们又发现问题了,又做又很好,又发现问题,帮助同学说他老问我,问的我都没有时间写作业了,老师说看来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得如何请教,如何帮助的问题,他还有一个教育你如何学会做人的问题,又讨论,看他一步一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我后面有行动研究的例子。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这样的框架,比如这里由于时间关系不举例了。还有从学校可持续发展来讲,我们讲的主要是什么呢,我们说的是就一个教师团队的建设问题,比如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非常有名的一个和谐团队奖,他校长就解决老师们如何交流,如何沟通对话,而且有趣的是这个制度建立的好,解决的冲突解决的好,随时监督过程,最后结果是什么,每个学年下来,只有所有的学科组都拿到和谐团队奖以后,这个学校的管理团队才能拿到和谐团队奖,所以这是很有趣的话题。我们来看从另一个,从中学我们看到的特色,他最核心就是双育人,他不仅学生发展的好,作为校长,他首先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得好,顾客至上员工第一,我不管学生,我的老师好了学生肯定好,他听学生的意见是为了他的老师。那么学校发展转型,我有时候听到万人高中,万人高中很难转型的,事实上如果要有特色的话,一定是小,小而精的,所以要办特色这个就很有意思,现在在石景山有一所学校,他学生基础底子很弱,他一口气进了八个心理老师,心理老师进来的职责不只是做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学分两条线,一条线是学习的科学,注意,记忆,想象,思维,都是有研究的,包括你记忆不能超过150%,咱们中考高考前夕,150%是过渡训练就很可怕,所以你说我见了这些老师以后,我真的很吃惊,这些老师跟我什么话,说老师你放心,只要孩子每天有效率的学数理化三科六个小时足够,他说再加,因为他语文英语好,八个小时,现在还没有看到结果,但是他告诉我说你放心,我确实看到就有变化,这就是很身,不是我们老师大量片子片子去练,这个转型你对学生特色的发展很重要去关注,他发现他学校的特色,石景山他就说,教孩子怎么学会学习,因为他们思维品质太弱了,同时教孩子怎么自信。上海有一所学校,他学校三年之后成为好的学校,薄弱校变成好学校,他学校变成特色是体育特色,跟上海体育大学和师范大学挂钩,所以这里面有很多要我们去思考的,但是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当前校本教研还有问题,首先是问题意识,能不能在校本教研发现好问题,好多时候都是人家上面十一五,这十二五了该,这个课题我就追,但是跟我的学校结合出来找到好问题,所以我们是否足够敏锐,第二招到解决问题好的路径,包括我们要往哪个方向走,这个跟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掌握有关系。所以当我折中很可怕,我知道知识手段论是好的,但是一做肯定是知识目的论,他老折中,法乎其中就取其下了,老折中肯定效果是差的。但是你如果这个方向找对了,可能有点难,但是有可能是成功的。另外就是我们可不可以实施好的过程,这个好的过程是我们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问卷,测量方法,档案,观察表,变量记录等等这些,还有可不可以撰写有好的报告,这是我们思维的品质,所以实际上当前校本教研中,这是好的解决校本教研是非常好的解决教师和学校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它的有效性是当前一个大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一些步骤,行动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圈,我们来看它每一个环节都会教你怎么去做,都会有不同的一个说法,教你怎么去做,总之,只有在这几个问题解决,我们如果有一个好问题,好的路径,好的方法,我们能写出好的东西,这才是一个有效的教研。所以对于教师来讲,他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成长为一个专家的,所以我们说特级教授和普通老师最大的区别就是问题意识,第二个是研究思维。我们还看到有效教研作为学校来讲,可持续发展,做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标志是什么,我个人很感性的一个总结,我们会把它认为是兴趣,其实就是动力系统,问题就是内容指标,方法就是工具,行动就是执行力,成长就是成果。从这几个纬度我们看,如果这些都有,就是有效教研一个标志。总之来讲校本教研它其实有它特殊的规律也有它的局限,那么它特殊规律是如果我们用的好它,规避它的局限,我们确实能够使我们学校和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是应了这句话,老师好了,学生也就有更好的一个成长空间和机会,当我们的学校里面有这样的优秀的老师,又有这样优秀的教师,那我们的学校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腾飞最基本的极点。所以这是要跟大家分享的,也是我们非常神圣的一个教育使命,有不合理的地方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