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 成学生全面发展短板
五一前后,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密集举行,同时,学生体能测试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相应的,媒体上又出现了“运动会上小学生大面积晕倒”、“浙江温岭一初三男生体育课上猝死”等新闻,再一次引发了舆论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担忧。
近十几年来,这样的担忧经常出现,警钟不断敲响。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业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作为长期关注学校体育工作的专家,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刘海元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称,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体育已经成为这一进程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那块最令人尴尬的短板,“再不抓紧,‘胖墩儿’和‘近视眼’甚至会成为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关键问题。”
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去年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因为这是2012年国办下发的第53号文件,所以又被简称为53号文。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规划,并提到“各地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发展学校体育的职责,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者,一些地方政府并未把这项工作提到“落实”甚至是“写进文件”的高度。记者近期调查统计发现,在2013年各地政府相继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很难找出“体育”、“学生体质”这样的字眼。
除北京外,没有一个省级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学校体育
记者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显示,只有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该报告提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这是该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的内容。
在其他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被单独提及并分别展开描述,而“异地”、“校车安全”等当下的教育热点问题也受到了一些地区的重视,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但就是不见 “学校体育”或是“学生体质”的踪影。
至于地市一级的行政单位,其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出台,全国各地随即掀起一股“阳光体育运动”热潮。几年以来,除北京市外,天津、江苏、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一直是被教育部门和媒体称为实践阳光体育的“积极分子”。然而,记者查阅这些省份地市级政府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却发现,仅有两个地区提及了与学校体育或学生体质相关的内容。
在上海,在本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学校体育的只有普陀区和徐汇区两个区政府,而该市其他15个区县则是只字未提;在江苏,记者查阅了13个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无一份提及校园体育;而天津16个区县中已经对外公布的13份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已经对外公布的9份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38个区县中已对外公布的25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未涉及“学校体育”或是“学生体质”等内容。
在中部地区,记者选取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湖北省作为统计对象。湖北省共17个地级市,这17个地级市也毫无例外地均未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为例,在已经对外公布的13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未提及学校体育的内容。
至于县一级地方政府,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101个区县为例,记者从各个县政府官方网站找到65份政府工作报告,也未发现有提及学校体育的内容。
截至4月23日,在未公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地市和县级政府单位中,记者随机抽取了几个县级政府致电询问。其中,天津宁河县政府表示报告还在领导审批中,至于有无提及学校体育,对方则称“暂不方便对外透露”。
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行政“强制性”支持
把学校体育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有何意义?刘海元说,这是政府的一种姿态,如果一向以宏观把握国计民生大事为主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始操心起“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这样具体而细微的事情来,其推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更进一步说,在当今的中国话语体系里,载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意味着需要被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换言之,“需要给民众一个交待”。
刘海元记得,2011年3月,“惜字如金”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次日,他就在当天的《人民日报》报道中看到这样的表述,“这项曾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多次强调的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校园体育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政策高度。”
随后,教育部牵头各省市,“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2011年7月,教育部发布《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以下称《规定》)。印发的通知中也明确表示,“这是对《政府工作报告》所提要求的贯彻和落实。”《规定》还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规划了具体的体育课时数,规定了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后集体锻炼的时长,同时要求各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社会监督、科学评价和奖励问责机制。
在刘海元的印象里,“阳光体育”成了社会上的热词就是在2011年,那一年,教育部门常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联合各地区举办体育比赛、组织开展成果展示。当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专门到北京的一所小学与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向社会表明了政府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决心。
在此次记者调查的地市一级政府中,上海市普陀区是其中一家将学校体育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该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钱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意义非凡”:“把阳光体育运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和仅仅靠教育系统自己去做体育工作相比效果是不一样的。政府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重视,并用政府工作报告去引导下面的工作,这在落实上会更有力度一些。”
该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工作人员高薇华则向记者透露了更为具体的“意义”:学业上的压力,让学校和家长对体育“很不重视”,通过政府整体的把控,采取行政手段出台政策、文件,可以在现阶段“强制性”地推进这项工作。
相应地,那些未将学校体育纳入工作报告的政府,则显得“不够重视”。湖北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有听说过53号文件”,谈及体育重要性时说,“政府工作报告不可能那么细致的,要推进一个工作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不一定要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没有写入文件要反思,经常写入文件也值得反思
从最简单的逻辑来讲,政府将学校体育纳入工作报告,就意味着对其有了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学者熊丙奇曾专门撰文谈及这一问题,他说,政府对体育一个重要的责任就在于要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的投入,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在他印象里,多年前,教育部就曾要求要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可是这一措施却在很多地方难以落地,原因在于不少学校缺乏体育运动的场地,最终导致不少地方的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形式。
这一点,对那些未将学校体育纳入工作报告的政府来说,值得反思。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熊丙奇说,把体育写入文件,或者说以文件形式来改革教育问题的做法,同样值得反思。
就以把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来说,如果没有更为具体的措施,也很难执行下去。高薇华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具体的办法,学校和政府永远是脱节的。”
她以一项名为“游泳专项”的活动为例,如果发一个空的文件,下面学校会没有方向去执行,结果很有可能就“不执行”;但如果工作成立了专项经费,先试点,再推进,那么就能落实下去,“如果再根据区游泳场馆的资源状况,分成集中推行和分散健身的模式,就更符合实际情况”。
当然,谈到更大层面的问题,高薇华也不甚乐观,比如,育人为本这样的口号,即便出台再多的政策和文件也很难落实,因为,这是通过行政手段“做不到的”,“你能改变中考高考的政策,但改变不了社会对孩子学业和人才录用时的评价标准。”
根本的解决办法,或许还是落实并扩大大中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熊丙奇说,我国大中学校的学校体育被边缘化,除了受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外,还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有关,学校的办学就围绕各类行政指标转。而中小学的情况就更严重,学校的办学就围绕升学率转,另外校园安全也是考核校领导的指标,在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学生被“圈养”,体育锻炼的时间被严重压缩。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体质下降不可避免,不纳入考试,体育被边缘化,纳入考试,体育将应试化,就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育,都已经被应试扭曲一样,体育测试提高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也难以整体改变体质状况。熊丙奇说,“要彻底改变学校体育的地位,就必须给学校更多的办学权。”
(《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武书连发布2013全国704所大学教师学术水平分省排 下一篇:重访朱令:始终自认为22岁 父母不赞成过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