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极端个案思考教育缺失 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复旦医科研究生黄洋遭投毒身亡,让我们痛定思痛,不得不再一次思考
教育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危重且未发现病因,警方介入调查后在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出有毒化合物,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不幸的是,16日下午,受害学生黄洋去世。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目前诸多关于嫌疑人作案动机以及药品来源渠道的说法均为不实传言;嫌疑人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也并未获得公安机关的证实。目前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学校方面也将全力配合警方的调查。方明说:“这是一起极端事件,学校将协助警方做好调查,帮助学生父母熬过丧子之痛,关注同学的心理疏导。”
黄洋走了。在复旦大学,许多学生自发进行悼念活动,并且发起了捐款;无数网友表达着悲痛与哀思。在5万多网友留言中,这样的话很有代表性:“为这位逝去的学生感到哀伤,并为那位本有着美好前程的投毒者感到无比可惜。也许这和我们没有切身关联,但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是逝去的,还是仍然存活的。”
除了悲痛与惋惜,人们也在思考:悲剧因何发生?
从极端个案思考教育缺失
有网友问:“清华的朱令被投毒案至今未破,现在复旦又出事,我只想问中国式的教育教出了啥?”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国外高校同样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记者从一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与室友相处不合谐求助心理老师。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非常在意。
黄洋事件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常务副主任吴根诚教授贴出了这样的感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长期研究应用心理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车丽萍说,黄洋事件让我们痛定思痛,不得不再一次把焦点对准“究竟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得不再一次关注高素质人群的“心理问题”,不得不再一次讨论新时期的“德才兼备”。近现代心理学家们也非常看重人的“个性”,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美个性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养成。“以德为先”,方能养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人文素养应是医生的基本素养
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在黄洋事件后引起讨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复旦大学相关领导就曾经发表过“医学院学生应加强人文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点。在一项两年前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起、46家会员高校参与的医学人文教育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开展情况”才“刚刚起步”,88.7%的院校并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甚至有73%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没有“编著或者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
医学人文素养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非专业性技能。而第二军医大学政治部主任王连锁则认为:“人文素养应是医生的基本素养,尊重生命则是医生的第一道德。”
复旦官方微博曾经为黄洋点起祈祷的蜡烛:“生命脆弱得让人心痛,更揪心的是孩子父母。如果爱能稍稍挽回悲剧,让我们祈祷。”
除了祈祷,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将爱注入学生的心灵。这,固然是大学应该面对的问题,但要面对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大学!
愿意的人才更可能成为好医生
从众多关于投毒嫌疑人林某的描述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他是因为家长要求而选择学医的。
而像林某这样并非矢志学医的医科学生并不少见。
在高校合并的热潮中,医科大学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之后,失去了独立的招生代码,与并入的大学一起招生、统一调剂,这让矢志学医的学生比例下降。
复旦医学院的领导曾经向有关记者透露:以五年制医学生为例,从一开始就热爱医学、怀有理想、准备为医学奉献的学生占的比例并不在多数。另一方面,医学院在选择学生时,往往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未予以重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医学院招生程序的欠缺,使得新进医学院的学生往往缺乏对人文领域的了解,而医学院则对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知识知之甚少。
愿意的人才更可能成为好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认为,医学是一种专业化非常强的学科,有必要把那些对医学感兴趣、愿意以救死扶伤为志向的学生招进来,进行专门化的培养。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和校本部合在一起招生,结果不少学生被调剂到医学院,学得非常勉强,毕业之后即放弃专业,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看来,医学生的选拔方式也应该改一改了。(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教育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危重且未发现病因,警方介入调查后在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出有毒化合物,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不幸的是,16日下午,受害学生黄洋去世。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目前诸多关于嫌疑人作案动机以及药品来源渠道的说法均为不实传言;嫌疑人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也并未获得公安机关的证实。目前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学校方面也将全力配合警方的调查。方明说:“这是一起极端事件,学校将协助警方做好调查,帮助学生父母熬过丧子之痛,关注同学的心理疏导。”
黄洋走了。在复旦大学,许多学生自发进行悼念活动,并且发起了捐款;无数网友表达着悲痛与哀思。在5万多网友留言中,这样的话很有代表性:“为这位逝去的学生感到哀伤,并为那位本有着美好前程的投毒者感到无比可惜。也许这和我们没有切身关联,但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是逝去的,还是仍然存活的。”
除了悲痛与惋惜,人们也在思考:悲剧因何发生?
从极端个案思考教育缺失
有网友问:“清华的朱令被投毒案至今未破,现在复旦又出事,我只想问中国式的教育教出了啥?”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国外高校同样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记者从一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与室友相处不合谐求助心理老师。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非常在意。
黄洋事件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常务副主任吴根诚教授贴出了这样的感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长期研究应用心理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车丽萍说,黄洋事件让我们痛定思痛,不得不再一次把焦点对准“究竟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得不再一次关注高素质人群的“心理问题”,不得不再一次讨论新时期的“德才兼备”。近现代心理学家们也非常看重人的“个性”,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美个性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养成。“以德为先”,方能养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人文素养应是医生的基本素养
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在黄洋事件后引起讨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复旦大学相关领导就曾经发表过“医学院学生应加强人文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点。在一项两年前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起、46家会员高校参与的医学人文教育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开展情况”才“刚刚起步”,88.7%的院校并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甚至有73%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没有“编著或者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
医学人文素养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非专业性技能。而第二军医大学政治部主任王连锁则认为:“人文素养应是医生的基本素养,尊重生命则是医生的第一道德。”
复旦官方微博曾经为黄洋点起祈祷的蜡烛:“生命脆弱得让人心痛,更揪心的是孩子父母。如果爱能稍稍挽回悲剧,让我们祈祷。”
除了祈祷,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将爱注入学生的心灵。这,固然是大学应该面对的问题,但要面对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大学!
愿意的人才更可能成为好医生
从众多关于投毒嫌疑人林某的描述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他是因为家长要求而选择学医的。
而像林某这样并非矢志学医的医科学生并不少见。
在高校合并的热潮中,医科大学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之后,失去了独立的招生代码,与并入的大学一起招生、统一调剂,这让矢志学医的学生比例下降。
复旦医学院的领导曾经向有关记者透露:以五年制医学生为例,从一开始就热爱医学、怀有理想、准备为医学奉献的学生占的比例并不在多数。另一方面,医学院在选择学生时,往往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未予以重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医学院招生程序的欠缺,使得新进医学院的学生往往缺乏对人文领域的了解,而医学院则对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知识知之甚少。
愿意的人才更可能成为好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认为,医学是一种专业化非常强的学科,有必要把那些对医学感兴趣、愿意以救死扶伤为志向的学生招进来,进行专门化的培养。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和校本部合在一起招生,结果不少学生被调剂到医学院,学得非常勉强,毕业之后即放弃专业,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看来,医学生的选拔方式也应该改一改了。(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上一篇:技工培养:不妨从打工子弟开始 下一篇:南航被捅学生不治身亡 警方称因“敲门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