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汽车 > 正文

"加州三剑客"三去其二:钢铁侠独撑电动车

  本报记者 何芳

  实习记者 王曦 报道

  美国资本 重新看好

  近来,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因制造商Coda5月1日宣布破产更加岌岌可危。此前,另一家美国制造商由于破产的威胁而在积极寻找投资人,曾经有意并购的中国和先后表示放弃。至此,美国加州“三剑客”已经倒下两家,只剩特斯拉(Tesla)一枝独秀。

  5月6日,记者连线美国制造商A首席执行官王晓麟,“在美国目前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浪淘沙,有的公司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这个产业。凭借我在美国22年的经验和实践,在美国依然前景光明,A也会坚决既定的路线。”

  为了既定战略,王晓麟一年之内数次往返中美,并于4月19日代表A,与中国汽车正式签署2000辆爱意为纯电动轿车出口协议。“与我们在产品上有很大的互补性。”王晓麟特别强调。

  实际上,王晓麟的判断也在美国业内得到佐证,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板资产管理公司(Long board Asset Management)近期发布报告“强烈看好”特斯拉,并预计该公司股价将在未来18个月内升至100美元,五年内升至200美元。

  过去的一周,美国唯一一家上市制造企业特斯拉(NASDAQ:TA)股价五个工作日上涨超过7%,目前股价已经升至54美元的历史高位,接近历史新高,市值近62亿美元,是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美国公司市值的七分之一。

  实际上,长板基金对于特斯拉的看好,根本上是对于产业的看好。长板分析师指出,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手机时扰乱了整个手机行业,对于特斯拉来说,其主打车型也已经扰乱了电动汽车行业,并且也将产生80%的新市场份额。

  “三剑客”的不同命运

  不过,特斯拉的“特立独行”并不能掩盖美国市场的分化。Coda公司成立于2009年,采用了贴牌生产的商业模式,与力神、合作共同开发纯电动汽车,首款车以为原型,搭载由力神迈尔斯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由汽车制造并贴牌销往美国。

  实际上,Coda不具备整车制造能力,更像是一个技术供应商,Coda电驱动系统为核心业务,Coda的主要专利及技术也集中在该领域。由此,破产后剥离汽车相关业务,反而有可能会让Coda轻装上阵,专注于电驱动及储能业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Coda与的合作有点像苹果找富士康做代工,但在技术和设计方面的边缘化,让Coda的设计并无亮点。“的设计应该是非常非常另类和充满时尚感的,所以的设计感完全不符合的概念,这也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资深汽车分析人士钟师告诉记者。

  虽然Coda外观并无亮点,内饰也较为简单,但其价格却不低。补贴前,Coda的售价为38000美元,仅比配置更高的通用低3000美元。

  表面看Coda输在了产品,实际上是输在了商业模式,包括核心的电池在内的技术采取外包方式,这导致Coda对外依赖度过高,降低了自身对企业运营和风险的控制能力。而来自美国本土的分析更加一针见血,Coda最终走向破产是必然的,这种利用通用老将墨菲个人的品牌效应(墨菲为Coda现任全球CEO,历任通用中国区负责人、亚太区负责人等职位,对中国市场非常了解)和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模式,很难真正打开美国市场。

  成功企业经验相似,但失败的企业却各有不同。“与Coda不同,是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企业,他的失败是由于金融结构和管理后期产生了问题。”一位熟悉美国产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11年,的电动轿揭开面纱,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当年的50大最佳发明之一。该公司获得了5.3亿美元的政府支持贷款用于相关研究,近年来还从私人资金筹资10亿美元。

  然而唯一的电池供应商2统公司去年宣布破产,在此影响下不得不停产,该公司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能源部也冻结了的1.9亿美元贷款。这家主要由政府资金注资建设的公司饱受供应链和其他问题困扰,目前正面临着寻找新的投资人或走向破产的选择。

  对于某一个融资渠道的依赖性太大,是最大的问题,在美国能源部冻结部分援助资金之后,转而寻找私募基金,但正因如此导致公司创始人实质上被架空,在karma遭遇困难之后,基金投资人主张开发更多车型,从而分散了力量。

  A也曾经想申请美国能源部的贷款,但是考虑到种种限制和对经营的影响,A的高层决定放弃。用王晓麟的话说,“不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成长的公司不具备竞争力。”

  目前产业正处在大浪淘沙的阶段,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兴的企业基本上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先驱”还是“先烈”,只有一步之遥。此刻,他们的存活更多地依赖于良性的融资渠道和合理的商业模式。

  “过去几十年曾涌现出很多汽车初创公司,但能否盈利决定了这个公司能否存活下来。现在特斯拉存活了下来,并将继续推动革命。”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穆斯克此前的表示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