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烛光祭
3000只红烛被依次点亮。
一块块黑色花岗岩无字纪念碑在和平烛光的照耀下,凸显出“12.13”的数字。
一支象征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灵魂的火苗,在3000只红烛的簇拥和环绕下,划破了“祭场”的沉沉夜空……
昨天晚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祭场举行“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
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是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2009年以来,第五次邀请国内外爱好和平的人士一起秉烛参加。据介绍,来自菲律宾慈桥基金会、菲律宾中山学会、韩国 4.3研究所、中国日本史学会、中国社科院等与本馆部分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现代快报记者 毛丽萍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对日军血腥暴行史的揭露,忽略了日军对南京乃至江苏文化的侵略及损害研究。
昨天,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著的《江苏文化的劫难》一书首次披露了日军的“文化大屠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认为,开展战时文化损失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日本侵华罪行本质的认识,拓展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而且也是对日本否认文化侵略的行径有力回击。
88万余册书刊文献遭掠夺
孟国祥介绍,根据统计,1937年南京有公私图书馆53家,藏书200多万册。可是,遭遇日军“文化劫掠”后,仅中央图书馆在南京就损失了近10万册。
孟国祥说,国立中央图书馆1937年收藏中外文书刊18万册,当年因战事吃紧,奉命西迁,仅择要运出130箱图书,所遗存图书被日军掠走或焚毁,存于朝天宫的原国学书局精雕木刻版片150种、7万余片,也全部遗失。
位于南京清凉山麓之龙蟠里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损失就更惨重。孟国祥称,该馆以收藏国学典籍见长,在抗战前印行之分类目录记30册,图书总数约在25万本以上。1937年8月,日机开始轰炸南京,该馆仓促主选宋元精刊及孤本等善本装110箱藏朝天宫故宫博物院分院地库。“由于地库隐匿,日伪多次悬赏发掘,1940年2月敌伪冲破地库,战后封存接收,缺少善本184部1643册。”据介绍,当年11月,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还曾雇用民船运出藏书57箱共3万余册于苏北兴化,但最终兴化被日军攻陷,寄存兴化北门观音阁图书与该庙俱烬,损失书籍6830册。
“1938年4月1日至4月5日,寺井义三郎等6个日本人率四五十人开了两辆车,劫运走前后楼所藏图书大部。”孟国祥说,仅就图书而言,不仅南京公共图书馆,还有学校图书馆、民间藏书等都损失巨大,“当时江苏有三大省立图书馆,省立苏州图书馆、省立镇江图书馆及省立国学图书馆,根据我们的调查,三大省立图书馆损失图书就在14万册以上。
究竟损失有多重,孟国祥直言不好统计,但据当时参与“整理”的青木实(日本《赤旗报》刊载当事人)战后撰文指出,被掠夺的书刊文献为88万余册,比当年日本最大的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的藏书还多5万册。孟国祥称,这一事件是发生在南京的“文化大屠杀”。
10万多件科学标本也没了
昨天,孟国祥还透露,除了图书遭劫外,南京众多科研单位的10多万件科学标本也遭到掠夺。
据青木实回忆,自1938年2月17日到6月,“学术资料接受委员会”将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植物园、南京古生物保存所、明故宫遗址等机构的学术标本10多万件和1500多箱考古标本集中放置在“标本整理部”。
随后,1938年7月到9月,他们对集中的标本进行了第二次整理,有地质矿物标本约5万件,其中明确的有矿物和岩石1500件、煤炭和石油612件、土壤1100件、化石23126件、石器2200件、猿人头骨化石2件等等。另外,生物学标本约6万余件,其中明确的为哺乳类78件、鸟类4100件、爬虫100件、两栖类380件、昆虫类2万件。
“其中一批比较重要的生物学标本,当时就被运走了。”孟国祥表示。
派出文化特工,有计划掠夺
孟国祥称,通过研究,日军对图书的掠夺是有组织的,1937年12月8日,日军特务部组成了“中支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确立了以满铁上海事务所、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及东亚同文书院3机构为主进行接收。南京沦陷后,日军上海派谴军特务部部长就颁发了《立即检查南京市内的重要图书,准备接收》的命令,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文化大劫掠”。
1937年12月22日至31日,直奔南京的日本文化特工先后检查并封存了除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美国教会势力范围之外的,南京有可能收藏重要图书和文献的地方,如国民政府文官处图书馆、外交部图书馆、考试院等70余处。
孟国祥说,对于在南京查封的图书文献,后被日军统一运送到日军兵站部,集中存运到珠江路原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内。“前后花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日军出动士兵376人,中国苦力830人,动用卡车300辆次,堆得跟小山一样。”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1938年7月1日起,日军专设的“图书整理委员会”派人对南京图书进行整理,当时日军还特意调集文化特工和专家29人。1939年2月末,日本内阁的东亚研究所还派出后藤贞治、小川要一等10名研究员赴南京整理被劫图书。
据介绍,侵华日军十分懂得文化侵略的重要,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当时侵逼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就曾这样明白表示:“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现代快报记者 毛丽萍
揭秘
英美外交文件首次亮相
记载南京大屠杀
英美外交文件首次亮相
快报讯(记者 毛丽萍)今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日。昨天,《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第31卷—《英国外交官和英美海军军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正式发行。
据介绍,这是丛书第30卷(《美国外交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的姊妹篇,同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旅美华侨陆束屏先生所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虽然两者都是当年留在南京的西方外交官关于南京大屠杀及对劫后南京城的观察与记录,但国籍不同,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这本新书新增的英美两国海军军官的报告,在史料上具有创新性,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是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一手资料,十分珍贵。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英国外交官和英美海军军官的记载》收入了驻南京英国外交官的电文。英国外交官的报告大都完好地保存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内,这些外交文件记录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与此后数月在南京发生的情况,特别是记载了一些其他材料不具备的独特信息,比如西方人士从南京撤离的情形、南京陷落的情况、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在英国大使馆和英国船只上受到英国人保护的中国难民的状况,以及日军侵犯英国财产与利益的情况。这些记录前后连贯,真实可靠,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此外,该书还新增了当年在南京的英美两国海军军官的报告。英国皇家海军的情况报告涉及日军轰炸英国船队、英舰救援美舰“巴纳号”幸存者、劫后的南京城内从事商业贸易的情形等内容。美国海军每周情报也记载了广泛而详尽的信息。
多本大屠杀研究书籍首发
快报讯(记者 毛丽萍)昨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多本书首发。
《站在历史与和平视角—朱成山研究文集》由“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相关史研究”“和平学研究”“场馆建设与发展研究”四个部分组成,收录了作者1995年至2013年发表学术论文、时评、书评、随笔、心得等130多篇,计70多万字,是朱成山研究和捍卫南京大屠杀史、思考中日关系和民族未来、反思悲剧文化、钻研和感悟和平学、钟情文博事业和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呈现。
《中外观众的‘回音壁’—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展览留言集》则摘录了自1985年8月至2013年10月间的观众观后感言,有国内嘉宾、馆内观众、海外友人,甚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的,如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长春等;有的是外国政要留下的,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树、鸠山由纪夫等,这些留言表达了观众对当年侵华日军犯下暴行的强烈谴责,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有对和平未来的殷切期盼。观众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共同的心声—“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同时,纪念馆还第一次公开发布以纪念馆建筑文化、环境文化、馆藏文化和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出版物,该系列出版物也是纪念馆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场馆建设、历史教育与和平宣传的一个个缩影,比如 《外人看纪念馆》、《为和平添绿》,纪念明信片《以图为证》、《和平之舟》、《素描纪念馆》、《您们的名字叫幸存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