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钱钰 肖波 报道
1个价值万元的耳机和价值3万多元的24个手办(动漫模型),被亲戚家十几岁的“熊孩子”摧残,孩子的父亲却不以为然,还责怪当事人东西没放好。眼看“宝贝”被毁,愤怒的当事人欲诉诸法律。最近,人人网上的“新番吐槽”主页发布的一则帖子,引发网友热议,截至昨晚阅读次数已达到100多万,评论达8800多条。对此,不少专家表示,孩子“熊”不“熊”,关键看家长,家长的纵容是“熊孩子”的庇护所。
上万元“宝贝”被亲戚家孩子毁了
8月16日晚,人人网上“新番吐槽”主页维护者“新一君”发帖讲述事情的经过,近日她的表姐和朋友唱K回家后发现,放在柜子里二十几个这几年暑期跑漫展和日本代购买来的手办,基本都被肢解了。桌上价值1万元的耳机也不见了,电脑硬盘里存着的动漫也全被删除。
原来,远亲带着十岁左右的儿子来家里做客,大人在打牌,就让孩子到姐姐房间玩电脑。结果,表姐上万元的“宝贝”就这样被“熊孩子”给毁了。表姐是沪上一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标准“学霸”,平时的娱乐活动除了跑步、听音乐,就是动漫。她平时生活简朴,零用钱和奖学金省下来,都用来购买“心头好”,每周她都会把“宝贝”拿出来擦拭一遍,如今只剩下3个是完好的。看着自己精心收藏的宝贝被毁掉,表姐的嗓子也哭哑了。
亲戚态度蛮横惹怒当事人
悲伤愤怒之余,表姐打算找亲戚问个明白。没想到,亲戚蛮横不讲理的态度让她更窝火。帖子中说,“一开始表姐很有礼貌地问孩子父亲手办的情况,对方说小孩子不懂事,坏了就赔,给100元重买吧。 ”还挖苦说,“那么大的人还玩娃娃! ”
当表姐开始说1万多元时,对方直接开骂,“那种娃娃XX小商品市场五块一个,本来你爸都说算了,看你是亲戚才给你点钱,小孩子瞎凑热闹……”并责怪表姐“自己东西不放好,怪谁! ”“那个破耳机也就十块钱到顶了”“开张假发票骗谁啊”……得知此事后,新一君特地从国外赶回来声援表姐,决定走法律程序解决此事。与律师商讨后,她们带着手办残品和发票去做了价格评估鉴定等。 “根据律师之前的描述,表姐和舅舅、舅妈存在保管不力的情况,应该负一部分责任,最后的赔偿应该是三七开。 ”新一君在帖子中说,诉讼的第一步已经完成,在立案大厅填写了表格。
不过,表姐很纠结,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干预因素太多。 “我不想把事情闹大,只是要让那家人知道,别以为孩子小做什么事都可以不负责任。 ”新一君表示,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告知大家。
昨天,记者通过站内信联系到发帖人,发帖人回复,“说实话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媒体产生的舆论很多时候也难以控制,谢谢你的支持,不过这事还是我们自己解决。报道就算了吧……”
多数网友力挺当事人维权
“熊孩子”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有网友担心,“熊孩子”事件导致亲戚两家反目成仇,建议息事宁人,但更多的网友力挺,支持其用法律手段维护其表姐的利益和感情。
对此,上海汉商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彬彬表示,未成年人毁坏了他人的财产,财产的所有权人当然有权利向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索赔,赔偿金额以评估为准。至于说保管不力,这个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作为答辩的理由,然后由法院居中分配双方的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资深咨询师陈默说,从社会的角度看,年轻一代已经有了较深的法制观念,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这绝对是好事。因为当一个人在处理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夹杂着亲情的时候,往往会牵制其行为。但对90后来说,他们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诉诸于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
陈默表示,90后面对亲情会这么做,未来的00后会更自然地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他们的世界里,关系会变得简单化。问题是,老一代是否能够理解下一代的做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接受采访时说,可能有些人无法理解这些手办对于新一君表姐的意义,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重要的东西。比如这孩子删除的电脑里的动漫、拿走的耳机、毁坏了手办,都是表姐在过去的多年里四处奔走,用自己的零花钱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这些物件是她过去几年生命的一部分,伴随着的有她的人生故事。这些损失都不是简单的金钱能够弥补的。
在这个事件中,新一君表姐是性格内向,“几乎没有闺蜜”的乖乖女,这唯一的爱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带来的打击可能比一般人更重。如她一直情绪低落,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最好接受心理疏导。同事,张麒提醒,新一君的表姐不妨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增加社会交往会。
专家观点
孩子习惯养成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事件中,从心理学角度看,“熊孩子”行为的背后有较强的愤怒,拆碎完整的东西,对别人珍视的东西的嫉妒,这些心理会促使其破坏别人拥有的宝贝。这样的青少年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不完美、不如意的地方,也可能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满足。“我家里一般谢绝10岁以下孩子到访,一般都是在外面碰头。 ”30岁出头的李小姐说,就是因为她既怕没规矩的小孩子到了家里乱翻,又怕万一阻止会导致孩子家长尴尬。
陈默说,其实孩子“熊不熊”,关键看家长。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孩子在做客时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经过同意后才可以做,都需要家长提前告知并适当训练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3岁以后到小学三四年级以前,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陈默说,现实情况是,很多家庭缺乏类似这样的训练。
不少家长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动口不行动”的误区。早上自己躺在床上,却反复催促孩子“快点起床”;看见孩子打游戏“镇压”,自己下了班却窝在沙发上猛刷微信。陈默表示,大人光用嘴巴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做出榜样作用,不仅不能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家长一味纵容会成“熊孩子”庇护所
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郁琴芳老师看来,“熊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与父母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郁老师说,尊重他人,家长应该做好表率。比如,孩子很喜欢的一样东西,尽管看上去又旧又破不起眼,但如家长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它扔掉,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所以,在行为习惯养成和为人处世原则上,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
“熊孩子”事件让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联想起前几天在书展上看到的一幕:一位女士带着三个6-7岁的“熊孩子”逛书展,书展上开架售书。这三个孩子踩着书柜上的隔板从下往上爬去拿书,拿了几本书,翻了几下,又扔了上去,如此反复好几次。结果导致整个书柜的隔板被弄歪,书都倒了。可这位女士仅仅只说了几句,“不要动了,怎么还动?不要吵了……”并没有行为上的制止。
陈小文说,自己曾在香港一家五星级酒店看到一位家长的做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位妈妈带着2岁的孩子在餐厅吃早饭,孩子一直哭闹不止。妈妈立马抱起孩子,快步离开餐厅,到门口哄孩子。“家长很有意识地觉察到孩子的行为已影响到周围人,破坏了公共秩序。 ”陈小文说,家长很正确地处理了个人行为与公共环境之间的界限,而我们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点,甚至一味袒护孩子,可能导致孩子今后行为认识上的偏差。家长的一味纵容、不以为然是“熊孩子”的庇护所。
家长应该与“熊孩子”一起承担责任
对于热帖中“熊孩子”的行为,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比较妥当?家教专家都表示,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错、道歉和赔偿,这是最起码应该做的事。 “小学生刮伤别人的车还懂得留条道歉,愿意用200元零用钱作为赔偿。你弄坏了人家上万元的"宝贝",却连最起码的道歉都没有,实在很说不过去。 ”郁老师说。
在陈小文看来,即便当事人原谅了熊孩子,家长也不能表现出无所谓,应该与孩子做个别交流,引导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包括赔偿的经济责任,不能让孩子感觉 “事不关己”。 “孩子没有经济来源,但可以用零用钱和其他东西来替代,比如在家中做义工挣钱赔偿,让他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尽管责任由大人来承担,但孩子要用自己的行为来弥补,要将行为和承担后果联系起来。 ”陈小文说。
他也提醒,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一定要用严肃的眼神和语气明确,这样做是不对的,必要时要采用行动制止的方式。 “如书展中上蹿下跳的孩子,把隔板弄坏了,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把隔板恢复原状,或者请工作人员帮忙并真诚地道歉。孩子乱蹬公交车的椅背,家长可以用手按住他的膝盖,制止孩子的行为。 ”
另外,陈默还提醒,作为一个还不明事理的儿童,如父母没有提前教育,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错。如事后家长和周围其他人不断指责他,甚至打骂他,会让他处在恐惧之中,留下心理阴影。陈默建议家长应放宽心胸,用现代的法律观念来解决问题。因为现在双方不接受对方的说法,所以利用第三方来解决问题最简单,而且也能得到公正的判断。
亲戚家熊孩子毁坏上万元物件 当事人欲诉诸法律
(责任编辑:UN634)
原标题:孩子“熊”不“熊”要看家长管不管
上一篇:女子频繁刷微信患上腱鞘炎 长时间玩更伤眼 下一篇:老人晕倒上海地铁站台 乘客筑人墙防止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