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掀“开房找我”热潮 被指消费伤痛
自5月8日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起,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一时舆论哗然,人人愤慨。一名网友在海南某小学门口举牌“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很快引发网民的“开房找我”接力。
“教育部门出来走两步”
连日来,网络“开房找我”主动“献身”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大批网民以各种方式举着“开房找我”的牌子出镜,更有不少网络名人参与其中。在真实照片之外,还有网民掀起了“开房找我”的PS热潮。
在网民的“狂欢”背后,20天至少8起校园猥亵性侵幼女事件,是不争的事实。网民齐呼“教育部门出来走两步”,六一将至,教育主管部门不该有所表态么?
“表达对事件的抗议”
面对这场“狂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认为,网络是社会情绪的集散地,“开房找我”火爆,源于海南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事件的发展结果与网民预判有所出入,但也暴露了中国教育体系和法律保障的短板。
“网民以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传递民意,表达对事件的抗议和不满。”朱春阳说,网民们以反讽的形式表达“我愿意牺牲我自己,请你不要去侵害孩子”,这其实是一种辛酸的呐喊。
有人说此举并不合适
虽是反讽,但不少网民认为,如此夸张甚至有些娱乐化的反讽,并不合适。有网民指出,“开房找我”的本意是呼吁保护孩子,现在的很多模仿,把严肃的问题消解成了娱乐行为。也有网民认为,校长性侵女童,法律应予严惩,但大家又是“开房找我”,又是“公审”校长,好不欢乐,刑事案件应严肃处理,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结果变成娱乐化,很不应该。
更有网民认为,一些企业还趁“开房找我”的模仿风潮大肆做广告,“实在太过分。”
业内人士认为,个别媒体对此也有推波助澜之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认为,一些媒体在报道类似事件时,有时片面追求吸引眼球,刻意描绘案件细节,津津乐道于孩子的悲惨遭遇,置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于不顾,一些媒体报道甚至出现低俗化倾向。媒体如果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反思而只顾“夺眼球”,自然也会影响民众看待社会伤痛的视角。
他建议,在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中,应格外注意报道尺度,恪守有关法律规定和新闻道德。在保证新闻性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同时也应该注重媒体的社会责任,坚守新闻伦理和社会公德。
据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声音
“开房找我”唤不起正义只是消费伤痛
从一开始的“以行为艺术抗议性侵学生”到如今五花八门的网络效仿,网络“开房找我”行动大有异化成一场网络狂欢之势。在社会共同的伤痛面前,通过声援和行动呼唤社会正义本没有错,但如果异化成了消费伤痛,则应该尽快“踩刹车”。
当某网民第一个举起“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的纸牌时,或许并没有想过会引来如此多的效仿。很快,“开房找我”越来越像是一场集体恶搞,有人裸身上镜、有人扭捏作态、有人极尽夸张搞笑之能事。让人不解的是,效仿者中甚至还出现身着民警制服的人,网民批评道:“俺们老百姓没办法才玩行为艺术,你们是执法的,你不声明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跟我们一样扯没用的!”
关注保护未成年人,惩治性侵幼女的教师,共同防范身边可能还隐藏着的“狼”,这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但这种参与绝不能沦为一场娱乐。正如有评论所言:这种“娱乐他人,成全自己”的背后,与其说是彰显自己“舍身取义”的气概,不如说是借无耻校长整一场哗众取宠的“秀”,其结果不仅不能让人反思伤痛,反而变成了消费伤痛。
广而言之,媒体和整个社会在关注类似社会事件时,也应时时保有这样的警惕:是关注伤痛本身,还是思考背后的问题?是以猎奇的态度探究教师如何性侵、孩子如何痛苦,还是关注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教育缺位?特别应该警醒的是,这些“现场还原”“受害者自述”等,极可能对受害人形成二次乃至N次伤害。
当然,“开房找我”的嘲讽乃至恶搞的背后,也代表了公众对于道德沦丧、执法不力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无奈和担忧。让未成年人远离伤害,让“教师”远离污名,需要家庭、学校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共同筑起坚固的防护网,而不能只是举起“开房找我”的牌子无力自嘲。据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上一篇:人体器官买卖:买肾开价数十万 卖肾拿几万 下一篇:官员潜逃当厨师 民警吃遍100多家餐馆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