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富二代女孩帮助朋友抢手机 专家称其不缺钱缺爱

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社工卞华正在和青少年谈心。/晨报记者 陈征

  晨报记者 林颖颖

  在上海,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是:2006年以来,常住人口中25周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占上海违法犯罪人员总数比例持续维持在80%左右。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偏离了正路?作为父母,有什么办法能够防止孩子沦为不良少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已拥有500余名青少年事务社工。日前,记者走近几位一线社工,在他们接触的“去偷去抢”的孩子中,家境殷实、父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并不少,这些孩子出问题的症结不是缺钱而是“缺爱”。

  抢劫手机是为帮朋友忙

  未满16周岁的小Q家住虹口区,原在某职校学习。2011年的一天,小Q与朋友将同学带至某KTV楼道内,采取殴打的方式,抢劫对方的iPhone4手机后逃逸。到案后,检察院决定对小Q进行“诉前考察”,由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委托的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派出社工,对小Q进行3个月观护帮教。

  就这样,阳光社工卞华第一次走进了小Q的家中。她发现,小Q算得上是“富二代”。母亲是公务员,父亲经商,祖辈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养尊处优的她根本不愁没钱花。卞华发现,这个女孩言语并不多,一被问到问题,就向父亲求援,而对妈妈却很是冷淡。

  看到卞华,小Q妈妈痛哭流涕,后悔不已。原来,她一直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全部推给丈夫,但是经商的丈夫也对女儿疏于照顾。小Q从小学习不好,初中毕业后进了职校,交了一群社会上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

  小Q抢到的手机最后卖了300元,却全部落入朋友手中。卞华问她:“你为什么要抢别人的东西?”小Q回答:“我一开始没觉得这是犯法的,就是帮朋友一个忙而已”。女孩法律意识的淡薄,令卞华倒吸一口冷气。

  女儿出事后,妈妈对小Q的态度来了大转弯,她打算24小时盯住女儿,生怕她再犯。“做父母的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卞华劝小Q的妈妈:“如果有个人24小时盯着你,你会舒服吗?不管怎样,基本的信任还是要有的”。

  社工QQ上苦等帮教少年

  在卞华印象中,很多“摊上事儿”的孩子其实根子上并不坏,只是一时冲动做了错事。而这背后,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疏于关心。

  小L今年17岁,自幼跟随父母从外地来上海生活,初中毕业后进入一所民办高中学习。读了一年后,因喜欢上另一职校的女生,就退学进入这所职校学习,在校期间,小L开始对学习丧失兴趣,为寻求归属感,交友对象也转移到了校外,并结交了一批不良青少年群体。后来,小L因偷窃小区内的电动车而被抓捕,并由虹口区检察院未检科交由社工进行观护帮教。“第一次看到小L的时候,他留着长长的头发,头发全部竖起,典型的非主流打扮。”小L的父母均在上海做钢材生意,在上海有多处房产,对于儿子的盗窃,父母根本无法理解。卞华也发现,父母明显疼爱儿子,小L的一切要求父母基本都给予满足,小L从小时常会欺负别人,父母总认为是别人的错。受到百般宠爱的一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很好,为什么会去偷窃助动车?

  经过几次向小L的父母了解情况,卞华慢慢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与儿子不太沟通,也不了解儿子的想法。甚至儿子读什么高中、什么时候退学、什么时候转学都不太清楚。”就算孩子在观护帮教期间,卞华给小L的父亲打电话约帮教时间,也被告知“我在忙,不知道孩子在哪里,你问问他妈”,卞华再打电话给小L妈妈,得到了一样的回答。

  和小L的访谈开局并不顺利,对方几次爽约,手机始终打不通,卞华只能在QQ上苦等。几天之后,小L的头像终于亮了,他们进行了第一次聊天。小L正处在青春期,心理上更多需要被认同与接纳,卞华问小L:“你怎么不找父母聊聊你的感受?”小L不屑而无奈地回答:“他们整天忙,我到哪里去找?”

  他们不缺钱,缺的是爱

  听完小Q和小L的故事,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宣传干事吴智惠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他们去偷去抢,并不是因为他们缺钱,而是缺爱,他们在家里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迫使他们到不良同辈那里去找寻被认可的感觉”。

  在卞华的细心陪伴和引导下,小Q和小L在一段时间后都渐渐走出了不良影响的阴霾。小Q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美容美发培训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小L则帮父亲打理起了家里的生意。

  卞华感叹,如果为人父母能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哪怕是散散步看场电影,也能让他们在点滴中感受到爱。“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也想跟孩子聊,但是他(她)什么都不肯说,宁愿打开QQ和网友聊。”卞华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的第一次交流是否出现问题,“有可能孩子第一次说出他(她)的想法时,你是抱着一种不懈或者否定的口气对待他的,那么孩子可能觉得和父母沟通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与孩子沟通,卞华有切身体验。她有一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女儿从学校回到家,卞华总先问她:“今天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吗?和妈妈分享分享好吗?”母女俩形成了很好的沟通。

  有一次,卞华无意中在女儿的笔记本里发现了班里男生写来的纸条“我很喜欢你,你不要告诉你爸爸妈妈”。卞华一下子心惊肉跳,恨不得立马拿着纸条,问问女儿到底怎么回事,但是她克制住了,等待女儿先开口。几天后,女儿问她:“妈妈,你觉得我以后有可能和班上的男生结婚吗?”此时,卞华一颗心落在了肚子里,“至少女儿愿意跟我讲,沟通就成功了一半”。她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郑重地与女儿交心:“喜欢一个人也不错,但是你们现在都还太小……”过了一段时间,卞华又试探问女儿事情的“进展”,女儿已不再把这个事情放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