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动物尸体处理者:戴16层口罩 高温蒸煮动物尸身

动物尸体被进行无害化处理。
猪的尸体处理起来特别费力。
动物尸体处理者常年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工作
  禽畜尸体每天最大处理量达30吨。

  记者探访广州唯一动物尸体处理场所

  18人两班倒每天高温蒸煮千余动物尸身

  在广州,有一群人的工作必须与死亡的动物接触,日复一日,不能间断。

  广州市卫生处理中心,是广州唯一一间专门收集处理死病禽畜和变质肉类的场所。在该中心化制室,每天来自广州10区,至少1000多只死病禽类以及猪、蛇、水产、田鸡、猫狗等动物尸体,都要通过涡轮高温高压蒸煮后,化成无害废水。最多时,这里一天可处理30吨动物尸体。

  2003年非典以来,化制室处理了种种带病的动物,使得禽流感、炭疽、口蹄疫、鼠疫等人畜共患的病菌传播上得到有效控制。即便当下H7N9疫情散发,他们对工作依然乐观、理性。

  文/本报记者王丹阳 图/本报记者邵权达

  臭,恶臭,一股从没闻过的特殊臭味,伴着热气穿过嗓子直达大脑,喉咙里有说不出的呕吐感,难受得让人想拔腿而逃。这就是高温高压蒸煮处理动物尸体1小时后的现场。

  恶臭

  半自动工作环境下的坚持

  清晨八点半,广州芳村塞坝路21号,广州卫生处理中心化制室。经过放气,密闭的化制室已经散压,室内仍是潮热。

  靠门的玻璃上凝结的颗粒状黄色物质是伴随蒸汽冷却下来的动物油脂。地下一片湿滑,同样散落着动物油脂和残渣的混合物。房间里,金属的楼梯和操作面板早已失去原有的颜色,也被黑色的油脂和残渣包裹着。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与这里一切相比,菜市场和活体屠宰场的脏臭,只是小儿科。

  为了不造成“二次污染”和不对周边居民造成困扰,化制室不直接对外排气,仅靠几台抽风机来通风换气。

  150℃以上的沸水蒸煮,经过4到6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任何动物尸体的原有模样早已难以分辨。偶尔有动物尸体大块残余,落在蒸煮锅下面的制动刮板上,也只是一坨暗红色的肉。

  由于机器设备还是半自动化,工作人员需要用钩子把尸体残骸从传送刮板上拿开,以免影响传送。这个环节叫做“清刮板”。而大多数的动物尸体渣水,在冷却到40℃到50℃后经由地沟,通过管子输送到停在室外的污水处理车上,再交由处理厂处理。但工作人员还是需要跳进过腰高、仅能一人通行的狭窄地沟里,挥动铲子,把昏黄色的动物尸体残渣从地沟里一一清理出来,喷洒消毒水,这叫“放渣”。

  对于初来者,即便跟工作人员一起穿上白色的杜邦牌连裤带帽子的防护服和16层的口罩,在这个上下两层,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间里,呼吸到口鼻、肺里的每一丝空气都令人作呕。

  说上几句话,待上半个小时,更需要勇气。有一个新分配来下基层体验的女大学生,整整哭了一周,因为难以克服对恶臭工作环境的恐惧。

  其实,广州卫生处理中心既不偏僻,也不封闭。每日也有衣着光鲜、将自己已死亡的宠物送来处理的市民前来探访,有时他们想知道这些身着防护服,戴口罩,模样“恐怖”的人怎样工作。然而,他们大多失望而归。因为工作人员不愿过多谈论他们的工作细节。甚至在采访时,他们也要求化名。担心这份工作受到歧视,有年轻未婚人士找不到伴侣,也怕对家人、孩子造成伤害。

  1天24小时,1年365天,这里的恶臭从不间断。污水处理车来输送废渣水时,旁边会有喷着柠檬清新除臭剂的喷雾。然而,化制室内却总是绵绵不绝的特殊恶臭味道。

  日常

  一天洗三次澡仍有异味

  就在这里,春季以来,全广州每日过千只病死禽畜,每日最多24万吨的动物尸体要经过高温蒸煮处理。

  最多的时候这里一天要开4次“锅”。开4次“锅”意味着这些动作的一再重复从搬运动物尸体开始,到必要时对大型的猪、牛等动物尸体进行切割,再向“锅”里放料,开气、充分蒸煮,然后放气、排渣、消毒,清场。

  在化制室内工作年纪最大的玲姐,今年就快退休。她说,最难忍受的就是放气和排渣。在放气前的1小时,轮值的人要冒着50℃的恶臭蒸汽走进化制室,操作排气开关。“一般我们不戴防护眼镜进去。四周都是白茫茫的蒸汽,就像蒸桑拿。眼镜带了进去也不用。”放气出来,整个人就好像掉进臭水沟一样,身上的恶臭味吸附力强,即使换套衣服,一天洗三次澡,头发上也是一股洗不掉的味道。到了盛夏,无论坐公交车还是打的,都被人敬而远之。

  最年轻的工作人员是2010年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广州靓仔阿辉。阿辉已经是1名2岁孩子的爸爸。他说自己工作后会和同事打球、做运动,出汗来散味。对阿辉,这份工作并没有因为每天需要接触动物尸体而让他觉得担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现在令他最感慨的,反而是老婆有时还会说他身上有味道。

  乐观

  艰苦环境依旧爱美爱生活

  这一切对在化制室工作了13年,经历过非典等疫情,从普通员工到化制室主任的老蔡来说早已习惯。在他的工作经历里,没有比非典更可怕的。

  1978年出生的老蔡,来自广东潮汕贫困家庭。他十多岁来广州环卫中专读书,1998年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广州卫生处理厂。

  老蔡跟动物尸体打交道是从跟着师傅到河涌里捞死猪开始的,然后在卫生处理厂的锅炉房锻炼过。

  2003年,在人人谈“果子狸”色变时,广州市卫生处理中心接到紧急任务处理2400多只果子狸以及獾、貉等野生动物。当时还没结婚,仍是25岁的年轻小伙的老蔡,第一个跳上火车车厢搬运等待处理的果子狸,成为抗击非典英雄,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当年抗击非典的化制室员工,现在只剩下老蔡一个人仍在一线。

  2005年,爆发猪链球菌疫情,广州卫生处理中心紧急处理死猪6000多头;2007年11月,某水产市场发生霍乱病菌,紧急处理变质水产40吨;2008年3月,某市场发现携带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鸡,紧急处理禽流感病鸡677只;2009年2月,广州发生市民食用瘦肉精猪中毒事件,紧急处理瘦肉精猪1000多头……

  老蔡认为,相比10年的非典和此后的疫情,广州目前并没出现明显疫情。就每天处理的动物尸体量来说,死亡的禽畜尸体主要是春夏季节交换原因造成的,都是当天处理,死亡数量并没有大到需要冷库储藏。

  “我们对自己的技术和科学是有信心的,再高温的病菌经过长时间蒸煮,也会失效”。老蔡说,化制室的工作人员即便穿着“恐怖”,主要的危险也是在蒸煮前,从搬运到投放物料时的接触。

  化制室现有18个人,分成白天和中午2个班,2到4个人一组,再按小组分成“放料、开气、放气、排渣”四个小组。

  现在,广州卫生处理中心启动了III级保护措施,工作人员的保护包括穿着一次性保护服,保护雨靴、口罩,头巾、手套等以及洗澡等。

  这里的员工不少是广州本地人,家庭条件中等,以女性居多,多为孩子的妈妈。其中有2名曾是护士转行过来,还有军嫂、警官和公务员的妻子。相比男性,她们更耐心,爱干净,注重防疫。

  尽管一天至少要进一次封闭的化制室。不轮值时,化制室的人还会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互相开玩笑。最近,他们觉得现在买鸡肉和鸽子最好。因为能上市场的禽类经过严格检疫,现在是吃禽类的最好时间。

  “如果我们下班换上正常衣服,化好妆容,你肯定不会认出我们。”一名女工作人员说。

  虽然恶臭的烦恼是常态,但每天吃饭、生活还会继续。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人名不具实名)

  覆盖广州10区

  免费处理死亡动物

  广州卫生处理中心始建于1952年6月,前身为广州市肥料公司有机肥料厂。后来几度易名,于1986年10月定名为广州市卫生处理厂,是广州唯一一间专门收集处理死病禽畜和变质肉类的工厂。

  据中心主任李荣杰介绍,与江浙不同,广州处理死亡动物尸体是免费的,覆盖范围为广州10区2市。目前该厂每天收到的死禽畜保持在1000只的规模。为了防范H7N9,中心已经启动级防护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