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贵州三线工厂第1代上海工人:是现在上海的过客

  中新网遵义4月17日电 题:贵州三线建设第一代上海工人:故乡留在记忆里

  记者杨茜

  “我认识、熟悉的上海都在老照片里,对于现在的上海,我只是一个过客。”在贵州生活近50年的上海人杨小锁说。

  今年67岁的杨小锁和丈夫顾荣根都是1966年2月参加三线建设从上海来到贵州的。他们在贵州成立家庭,在贵州遵义梅岭化工厂工作了大半辈子。回首当年,老两口说,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时离开上海后,故乡就留在了记忆里,而这个曾经偏僻的山区却成为他们落地生根之处。

  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至1978年间,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贵州是重点省份之一。三线建设期间,许多沿海的工厂、工人响应国家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或是整厂西迁,或是一分为二,在中国中西部新建起若干工业基地。

  “当初从上海到贵州来,我们这群人是"包"了火车过来的,足足坐了4天才到,整列火车应该有近700人,都是我们同一个厂的。”顾荣根回忆说,他和杨小锁都是满怀期望的来到贵州。

  顾荣根偷了家里的户口本,将自己的户口迁到贵州,顾荣根说:“我妈妈是不想我迁户口过来的,我偷了户口本让母亲伤心了很久。”杨小锁到了贵州以后发现自己没有带的基本生活用品很多,比如被子是到遵义后写信到上海让家人寄过来的。

  “当初想到要来三线搞建设很激动,但来了以后心理落差很大。”杨小锁说,“最初来到这里,最不习惯的就是吃辣和当时的卫生环境。但是想家的苦是当时最大的心结。想家,过年过节都会哭,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很久,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稍微好一点。”

  杨小锁和顾荣根所在的梅岭化工厂是当年三线建设布局在遵义的20多个国防工厂之一。如今,这个厂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电源专业技术中心,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特别贡献。

  2000年的时候,杨小锁和顾荣根回上海,他们打车回家时却发现再也找不到家门在哪里。“以前父母在,我们争取每年都回去,后来父母离世后就三五年才回去一次。回去以后,都在兄弟姊妹家各住一小段。虽然都是至亲,但怎么也觉得不是自己家。”后来这老两口还回上海两次,到上海都是家人来接,他们说:“上海变化那么大,我们已经不认识路了。”

  记者采访杨小锁时,她的儿子、儿媳妇、孙子都在。47年了,在杨小锁的一顿普通晚饭上,我们看到菜里仍然没有辣椒,具有上海特色的红烧肉、笋子炖肉成为桌上的大菜。杨小锁说:“我和老伴现在能吃一点辣,但是比起土生土长的遵义人,还是差很多。”

  杨小锁说:“其实我和老顾后来有机会落户苏州的,但是儿子在这里长大,他的朋友、工作都在这里,他不愿意离开,我已经体会过一次家人分离,不愿意再有第二次。那时我们就决定这辈子都留在贵州了。”

  杨小锁的儿子顾海俊曾在5岁至7岁生活在上海,他说:“上海是爸妈的故乡,我的名字中有个"海"字,也是妈妈对上海的纪念。我媳妇是贵州人,我在贵州长大,我的家,在遵义。”

  “上海就是东方明珠。”杨小锁的孙子、12岁的顾家伟说。虽然顾荣根不停在旁边提醒顾家伟,他还去过上海其他地方,但是顾家伟认定,上海只是电视里有东方明珠塔的地方。

  “遵义已经是我离不开的地方,这里有我最深的挂念。上海是我时常会想念的地方,那里是故乡。”杨小锁说,“我来的时候还是小姑娘,现在都是老太婆了。47年,贵州现在也建设好了,我们更安心在这里养老。对于上海,我们已经成了客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