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健康 > 正文

高科技助地震救援 集装箱改造板块医院(图)


  小龙虾、蛇眼、医疗方舱、镁/空气电池、旋翼飞行机器人……这些听上去有些奇怪的名词一出现在芦山地震的信息传播中,就勾起了大批网友的好奇心。实际上,它们中的一些曾出现在汶川地震中,为救援立下汗马功劳;还有一些则是近年来研制的高新科技设备,芦山地震发生后立即投入使用。

  怎样指挥小龙虾的大钳子?医疗方舱是否可以空投?国内一流救援队伍的配备如何?在救援现场,高科技设备是救援人员强有力的武器,使用好这“十八般武器”,救援效果将事半功倍。

  南方日报记者 张婧 实习生 潘静仪 周贤琴 策划统筹:殷剑锋

  地震现场的“救命武器”

  芦山地震发生后不久,江苏八达重工加急准备,将双动力智能型双臂手救援工程机器人运送灾区。这个长着“长手臂、大钳子”的家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龙虾”。

  这个看上去笨重的家伙有着一颗聪明的“头脑”,原本配备在小型机器人上的电业指令控制技术让它有了灵活的身手,技术人员可以指挥小龙虾挥舞“大钳子”,完成起重、破碎、扩张、清障等10余项任务。它的两个手臂可分别作业,在一个手臂剪断阻碍物、打开一条救援缺口的同时,另外一条手臂作支撑,这样可以减少对现场的破坏,防止二次塌方,减少对伤员的影响。

  “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场,机器人绝对是进得去、稳得住、抓得起、分得开。”小龙虾设计者之一、八达重工技术开发部工程师刘纪权告诉记者。

  而如果举办一个科幻救援设备的投票,医疗方舱也许能成为“最科幻”的那一个。在网友的描述中,12个集装箱大小的方舱可以组成一个医疗“方阵”,方舱内手术室等高级医疗设施一应俱全,而最为神奇的是这组方舱可以从天而降。

  配备医疗方舱的解放军第175医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医疗方舱随时待命,但此次地震没有接到出动命令。“只要能找出比一个足球场大点的场地,医疗方舱就能像"变形金刚"一样,合起来就是一个医院,分开就是一个个科室。约12个医疗方舱组合后,加上帐篷、发电机等设备,规模就相当于一个二甲医院,每天可诊断400多人次。”至于最神奇的“空投”一说,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医疗方舱体积重量大,并不适合空投,一般由拖车运送。

  已运抵灾区投入使用、与医疗方舱非常相似的全科箱房医院就可以空投。它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中集集团联合开发。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专家李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道路交通不便时,可以采用空投的方式将该医院送到灾区,里面的设备不会破损。

  小龙虾、全科箱房医院只是地震救援中高科技设备的一个缩影,在芦山地震救援现场,各式无人机、消杀设备、通信器材、搜救机器人等各显神通,高科技救援设备活跃在灾区各个角落。据了解,仅中国科学院一个单位就在此次地震救援中投入了16项科技项目。

  装备一流的救援队伍

  从印尼海啸到日本大地震,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总有一支身着橘黄色制服,背后印着“中国救援”银灰大字的队伍活跃在救援现场。他们是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国家救援队)。这支“精锐部队”成立于2001年4月,成员主要来自中国地震局、解放军、武警医院。

  它专为救人而生、救人而动。如果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发生,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被埋的情况,这支队伍就会紧急出动,对被压埋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在海地地震中,中国国际救援队甚至比当地救援队到得还要早。

  国家救援队中队长谭秀珠向记者介绍,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是亚洲第二支重型救援队,共配备了侦检、搜索、营救、动力照明、通信、医疗、个人防护、后勤保障及救援车辆等9大类装备。

  “大大小小各种工具加起来大约有300多种,其中高科技救援装备主要是侦检和搜索设备,这次来芦山共出动了两台重型救援装备车。”谭秀珠说,侦检设备可对灾害现场的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进行检测,比如气体探测仪等;搜索设备可根据声音、视频、热成像等,对幸存者进行定位,比如搜索机器人,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通过无线电操作,让它爬到废墟上探查情况。

  而在救人方面,谭秀珠认为“蛇眼”是主力队员,它曾在汶川地震中立下汗马功劳。学名光学生命探测仪的蛇眼集声音和视频图像于一体,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主要通过高清晰红外摄像头与高灵敏度声音探测器,探测废墟下人员声音和视频图像,能够准确发现被困人员。

  “蛇眼像根管子,柔韧性非常好,可以360度旋转,在废墟中自由行动。”谭秀珠说,汶川地震中不少八九层的楼房一下坍塌,救援人员可以操纵蛇眼深入废墟下15米寻找幸存者。“利用蛇眼,我们大约在汶川地震中找到了十几名幸存者。”

  国家救援队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大多都通过重型救援车装载,每辆车甚至能装上280余套设备。“我们还有专门的卫星集群通信车,对外联系、通信、传接资料都是通过这种车辆。”谭秀珠来自解放军,平时他与普通军人一样接受常规军事训练,“但队员还要接受救援专业训练,平均下来一年中约有4个月的训练时间”。

  救援设备缺乏技术标准

  在广东省地震局原副总工程师魏柏林的印象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地震救援设备每遇灾难都有更新。“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全靠人手挖;但到芦山地震,很多挖掘、搜救设备都用上了。”

  这种进步从汶川到芦山体现得尤为明显。5年前汶川地震,四川省甚至都没有一台应急通信车,不得不借用云南省地震局的;5年后,仅成都消防队就装备了海事卫星电话、雷达生命探测仪、荷马特液压破拆工具等。

  “汶川地震后,四川、云南等地专业救援队伍开始逐渐建立,民间救援力量也开始成长起来。”谭秀珠说,蓝天救援队就是民间专业救援力量的代表。

  蓝天救援队云南分队队员阿辉介绍,5年前蓝天救援队队员所装备的救援工具只有绳索、帐篷、手电等,而现在从搜索到破拆、顶撑、通信等设备一应俱全,“还有雷达、无线电设备等,除开这些,一个人装备下来可能要三万元左右。”

  这些救援队伍所使用的基本设备中,绝大部分我国可以研制生产,但一位不愿具名的救援人员向记者坦言,国产设备不太好用,“国产的用三四次就坏了,但国外产的用很久都还一样好用”。

  装备一流的国家救援队所使用的设备中,大部分也由国外生产。上海某消防设备制造厂商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地震救援中的基本设备及部分高科技设备我国已经可以自主生产,但在整体的制造水平上,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在谭秀珠看来,这种差距与中国机械制造水平有关。国家救援队队员王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技术制约、起步晚等,但主要是标准的缺失。

  在太原市政府采购中心的《地震救援设备采购公告》中,要求“本招标文件涉及的所有采购内容各项技术标准应当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但实际上,对于地震救援设备的检测校准等,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

  其实,国家救援队成立之初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最终,救援设备的配备参考的是国外先进救援队伍及国际标准。

  为了解决标准缺失的难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救援装备研究室对此已立项研究,课题名称为“救援装备检测和校准技术研究”,2011年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起草的《地震救援装备检测规程 内燃机动力工具》、《地震救援装备检测规程 起重气垫系统》、《地震救援装备检测规程 液压动力工具》3项地震行业标准已形成对外公布征求意见稿。规范正在制定,标准正逐步完善。

  小龙虾

  学名“双动力智能型双臂手救援工程机器人”,目前世界最大型的抢险救援机械,自重20吨,采用轮履两式行走,可以适应不同地面,单臂提起重量为4吨,采用油电混合双动力。救援机器人的特点在于具有双臂手,可多自由度协调作业,每个臂都有7个关节,左臂架是抓具,右臂架是液压剪具,双臂都具有旋转和摆腕功能。

  旋翼飞行机器人

  是一种空中自主飞行机器人,其翼展3米左右,持续续航时间为1小时,最快飞行速度可达70公里/小时左右,最高高度为300米,最低离地面高度仅为10米,飞机上可以搭载可见光、红外摄像及照相器材。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随时随地起落,在空中悬停,通过聚焦、缩放,详细了解某个区域的详细情况,通过高清摄像机将方圆几十公里内的灾情数据和图像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救援部门。

  镁/空气电池

  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公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研制,利用镁片和含电解质的水,比如用自来水、雨水甚至脏水兑成的盐水,与空气中的氧发生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以为手机、对讲机、照明灯等小型设备源源不断地输送电力。一个1.3升、1公斤左右的电池,可以为iPhone手机充电100多次。如果镁片用完,再更换一块即可。

  超级充电车

  学名“多功能皮卡充电方舱”,是四川省电力应急中心自主开发的便民充电站。充电方舱主要是通过汽油发电机提供电源,同时也可以外接发电机供电,只要现场汽油足够就可以不间断地实现供电,一台普通大小的充电方舱可以供2200人同时充电。据电力应急中心工作人员王彬介绍,充电方舱的主要功能就是给手机充电。

  全科箱房医院

  是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模式化板块医院,里面包括先进的医疗设备与信息化系统。抗震性强、快速成型,还配有便携式“一体化”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可以直接携带这套设备,外出完成进行心电图测试、X光拍片等多种任务。中科院低成本健康中心主任周树民介绍,此次共有11个集装箱运往雅安,箱房设有内外科、输液室等,有B超、血细胞分析仪、监护仪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