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公益 > 正文

公益与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我们能做什么?

  “首都机场爆炸案、家乐福持刀伤人事件、摔死女童案,连日来不断出现的突发事件,让人们震惊的同时也看到,几起事件的实施主体,是残疾人、有精神病史者、刑满释放人员。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受到法律惩罚之余,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对这些失能以及困境群体的人们多做一些工作,是否有可能避免悲剧发生?

  困境群体是社会工作者的关注范畴之一,但在我国目前专业社工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情况下,社工机构大部分的活动或项目分布在青少年、老人等群体,对成年人中的特殊人群关注并不太多。在记者采访的几家将困境群体作为工作对象的社工机构中,其活动也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怎样更有效地运用社工工作手法、利用社会资源为困境群体服务,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彩虹社工服务站:服务社区矫正人员

  在广东佛山顺德区,因为丈夫的欠债,刘红(化名)被控告信用卡诈骗,成为社区矫正人员。但在这期间丈夫还是对家庭不闻不问,生活的混乱和压力,让原本性情温柔的刘红变得暴躁起来,对孩子的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困惑之下,她主动向当地社工求助。

  为她提供帮助的是顺德区陈村镇2012年9月底成立的彩虹社工服务站。服务站是由陈村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购买鹏星社工服务社的服务,鹏星派出3名专职社工,服务对象主要为社矫人员、安置帮教人员、戒毒人员以及信访人员等。

  服务站的社工颜舒杨,今年28岁,在她来到服务站之前,未曾接触过特殊人群。她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大家会觉得社矫人员、戒毒人员比较特殊,觉得他们难以接触,有一点害怕。但当进入工作岗位,与对方用心交流之后,发现他们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虽然他们曾经对社会,或者对自己和家庭有过伤害,但现在同样也在身体上、家庭上有很多困难,同时面临着社会的不接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帮助。而在双方最初接触时,服务对象对社工不了解,抱着怀疑的态度,在专业关系建立起来之后才会卸下防备。

  颜舒杨介绍,社矫人员、安置帮教人员、戒毒人员等分别归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下设的司法所、戒毒办等部门管理。社矫人员每月12日至15日要到司法所报到。目前戒毒人员107名,社矫人员60名。服务站为这些人群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了解他们的整体状况,具体到每个人的家庭、工作、心理情况,如果他们有困难,会发展个案,进一步跟踪了解,提供情绪疏导、提供工作信息等具体而实际的帮助。

  服务站对3位社工每年的走访和成立个案数量都有一定要求。在每个月社矫人员报到期间,要接触到他们每一个人,了解近况。戒毒人员则主要靠家访。颜舒杨说,除了与普通社工活动同样的专业技能外,在面对这些人群时,还会使用动机晤谈法,尤其是针对戒毒人员。具体来说,就是在与戒毒人员聊天时,会讨论吸毒对他自身的影响,对以后生活的影响,对他希望达到的社会目标的不良影响,用诸如此类的讨论,引起矛盾心理,触发他对吸毒的思考。很多戒毒人员,因为吸毒时间久,容易安于现状,不去主动思考和改变。用这种方法,促使他们从原来的懵懂期进入到沉思期,这时候他们开始真正思考吸毒的坏处,戒除的必要,然后才能继续下一步。

  社矫人员主要的需求则是心理疏导、压力舒缓和提供工作信息。“有时候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社工主要用同感和关怀去聆听、理解和接纳他们。”颜舒杨说。

  戒毒人员的工作是非常难做的,但也有些人已经开始进入沉思期,这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也有很多社矫人员对社工的工作表示感谢。刘红就是成功的个案之一。社工在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时,聆听之外,也引导她思考现在的情况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对自己有利的支持有哪些,同时介绍她做义工,多与外界接触。通过心理辅导和外界支持,现在她的情况已经好转很多。当初开案的目标是帮她疏导情绪,让她有能力自己应对困难,现在目的已经达到,经她本人同意后,这个个案就可以结案了。

  在彩虹服务站的实际工作中,也有很实际的困难,比如对戒毒人员,可以用来帮助他们的资源太少了。除了强制戒毒所,其他方式可能都需要自费,但他们大多家庭困难,服务站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给他们更多帮助。“之前由司法所联系到一家戒毒康复院,如果自愿去戒毒,由司法所给予一定补贴,目前有4个人进入了康复院。这个帮助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除了这些固定的工作,服务站也会不定期进行外展活动,比如到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普法和戒毒的教育活动,进入社区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一砖一瓦文化发展中心:关注建筑工人群体

  在北京南扩过程中所搭建起来的大片工地上,活跃着几位社工和一群志愿者,关注着工地上最基层的建筑工人们。

  一砖一瓦成立于2010年5月份,当时地铁大兴线还在施工。机构负责人刘晓红说,为了避免公益组织资源的重复,将服务范围设定在以北京南部的建筑工地,希望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让建筑工人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为背井离乡的建筑工人搭建一个互助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进行一些倡导和传播,促进公众对建筑工人的尊重和劳动认同。由于越来越多的夫妻一起常年在外打工,一砖一瓦的关注对象也包括一些社区女工和建筑工地女工。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打工者,但在他们进城务工存在养老、安全保障等问题,在人员流动和社会融入中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除了传统的政策和服务模式外,更需要社会工作的手法,帮助他们建设自身能力,争取权益。”刘晓红说。在一砖一瓦的5个专职工作人员中,4个来自社会工作专业,另一个则本身就是工人出身。

  对于大多数建筑工人来说,业余生活是枯燥单调的,他们的饭堂中有电视的都很少。公益电影、图书、互惠店等文化娱乐活动就成了一砖一瓦接触和深入了解他们的最好方式。“很多女工就是通过互惠店来接触到我们的。”刘晓红说。

  社区手法是一砖一瓦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他们平时除了走访工地,也跟一些在各个工地流动的工友保持长期联系,了解工人的情况。社区活动室就选在规模大、工期长的工地旁边的城乡结合部。2010年成立时,社区活动室设在大红门,现在房山长阳也开设了互惠店。在社区活动室,每周开设一次法律政策培训,一次职业安全教育,针对建筑女工的则是进行女性工人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认知。在去年年底的调查中,工人们最关注的还是欠薪和安全问题,这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

  有一对常年漂泊在外的夫妻,最近成为了一砖一瓦建筑工人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他们在工地负责看管运货运料的电梯,工作岗位不方便调岗,节假日没有休息,虽然两人都在北京,但团聚的时间没有多少。问到参加的活动哪个印象比较深时,他们说是中秋节聚会,在节日里跟大家聚在一起,感受到了在异乡的温暖。其中的大姐极为热心,操作电梯时,也不断提醒工友,干活时要注意安全,把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明显的变化,他们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看法。在电梯看守这个岗位工作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劳动合同,他们也越来越关心劳动保障的问题。

  到打工者的家乡进行培训,是一砖一瓦另一个工作内容。刘晓红介绍,这项工作主要在春节、农忙等工人回乡时节开展。由平时参与活动较多的工人骨干与自己的家乡联系协调,先回到村里动员,工作人员再前往走访、活动,在村子里的人出来打工之前给予引导性培训,比如城市生活的介绍、遇到问题后的求助途径,并协助他们加入当地的工会。回乡培训去的最多的是河北的邢台和邯郸,村子里的人们都很支持,培训场所就设在村委会或者学校里。

  机构设置了热线电话,希望通过前期的宣传教育可以避免一些尖锐问题的发生。如果问题已经出现,就协助工人走法律渠道,帮助他们分析可行的解决途径,有些也会直接转交给公益律师。

gongyi.sohu.com true 公益时报 http://gongyi.sohu.com/20130731/n383045333.shtml report 7321 “首都机场爆炸案、家乐福持刀伤人事件、摔死女童案,连日来不断出现的突发事件,让人们震惊的同时也看到,几起事件的实施主体,是残疾人、有精神病史者、刑满释放人员。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