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公益 > 正文

政府应从公办公益机构中退出 还原慈善本来面目

  政府将更多地从直接操作公益事业中解脱出来,从公办公益机构中逐渐退出,还原公益慈善的本来面目。唯其如此,公益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健康、更大、更强。

  《中国慈善家》:我们常用“从解构到重构”这个哲学意味很浓的短语,来形容事物某种应激性的变迁过程。而近年来的中国慈善业,是否可以认为经历了这样一种“从解构到重构”的变迁?

  汤敏:你的论断非常到位。我们传统中信奉“仁爱”美德,但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是不少道德传统遭遇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是现代慈善理念处于启蒙阶段。于是我们看到接踵而来的慈善风波,几只横空飞出的“黑天鹅”,不仅给公办基金会带来空前挑战,也使公众日益提升的公益热情降至冰点。而背后的反思至今仍不彻底,中国慈善业要实现你说的“从解构到重构”,还需一系列配套改革。

  《中国慈善家》:到目前为止,尽管已经有了不少的调整,但还像是扬汤止沸,够不上真正的改革,是不是没认清问题的症结?在你看来,中国公益慈善领域频现“黑天鹅”的根源何在?

  汤敏:长期以来,大部分社会组织更像官办机构,如各种部级、局级的公办基金会。用这种方式来办公益,出事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因为它们第一不受监督,第二拥有无数特权,第三缺少一些创新。这种没有竞争的公办公益机构很容易变成“二政府”。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公办基金会没有做好事,过去这些年,他们也做了大量好事。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缺乏创新,也不愿去做草根的、艰苦的、细致的工作,而这些是公益机构必备的方式与能力。

  《中国慈善家》:既然公办基金会的弊端如此明显、问题如此集中,那么,公益慈善是否更应发挥民间的力量?

  汤敏:的确。在社会发展领域和民生领域,民间的公益和民间的慈善,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要发展市场经济,仅靠国有企业不够,还需要一大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一样,我们在做社会发展、民生工程时,除了有政府机构、公办公益机构之外,同时也需要有一大批民间的社会机构来参与和推动。

  换句话说,应该抛弃或者改变原来那种对待公益机构的方式,让更多民间机构参与进来,在运作上更开放、更透明、更创新。

  《中国慈善家》:对中国慈善业而言,这不啻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汤敏:未来政府将更多地从直接操作公益事业中解脱出来,从公办公益机构中逐渐退出。由政府制定政策,通过服务外包,而实际操作则由民间公益机构来进行,还原公益慈善本来面目。唯其如此,公益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健康、更大、更强。

  《中国慈善家》:从目前很多政策及发展趋势来看,你认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有没有在朝好的方向转变?

  汤敏:对此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中国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民政部门正在推动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以前民间组织都需要有一个挂靠单位的规定,对组建基金会的各种限制正在逐渐放开。

  同时,我们还在努力做一些机制上的改革。现在对公益机构的管理非常不合理,公益基金会的运作经费不能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两倍。做公益就该像苦行僧?这其实是种错误的想法。在国际上,做公益本身是个体面的职业,福特基金会的雇员跟国际组织的雇员收入水平是差不多的。否则你就找不到专业人员,做不出专业的事。

  企业社会投资模式

  社会投资不是由企业家直接操作,而是由专门的社会企业家来做。他们有和企业家一样的思路,但是他们不太愿意去做企业,他们更愿意做这种社会公益事业。

  《中国慈善家》:作为金融专家出身的慈善界人士,你如何看待当前做公益较为时兴的方式,比如被视为用企业家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社会投资?

  汤敏:企业社会投资作为公益事业的一种新模式,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那么,谁来投?当然还是企业家,因为只有企业家们才有这个钱、有这个创意、有这个能力来做。投什么?社会投资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怎么投?一般来说,这种社会投资不是由企业家直接操作,而是由专门的一批人来做。这批人叫做社会企业家。他们有和企业家一样的思路,但是他们不太愿意去做企业,他们更愿意做这种社会公益事业。

  《中国慈善家》:你自己应该也有不少参与吧?在企业社会投资做得比较有特点的案例中,有没有值得分享的?

  汤敏:比如茅于轼先生20年前在山西吕梁龙水头举办的小额贷款试点,就是一种企业社会投资的尝试。小小的一笔钱,也就是三五千块钱的贷款,但对农民来说,却解决了很大问题,当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个小额贷款做大做强。

  再比如我和茅于轼先生2002年创办的富平家政学校。我们几个人总共就投入了几十万元,现在它已经能够自我循环,而且越做越大。目前是北京市第二大保姆公司,成了社会投资非常好的一个案例。数额不大的一笔钱,完全以一家职业学校的模式来做,按一个家政公司的方式来做。

  其实类似的创意,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企业家、社会工作者也都在不断地探索。之所以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把它叫做社会投资,没有进行大规模地推广,只能说明我们的认识还不够。

  社会企业如何上市

  鉴于社会企业“既要有利润,又不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特殊性,以及兼具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只有允许社会企业“上市”,社会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做大做强。

  《中国慈善家》:如今,世界上已经成立了好几个专门做社会企业股权与债权的交易所,更多的新型交易市场也正在筹建中。由于社会企业做的是公益事业,一旦“上市”,会不会超出人们的认知范围?

  汤敏:前面谈到的企业社会投资,就是社会企业家们所从事的工作。社会企业,是指那些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以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为目的而成立的企业。它首先是企业,也要有利润,至少要自负盈亏,保证企业能长期可持续运转。从这点上看,它不同于全部依赖于捐赠的一般公益慈善机构。

  尽管社会企业以企业方式运营,但又不以利润为最大目的,股东投资目的以及对它的绩效衡量更重要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赚大钱。就此意义上看,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中国慈善家》:追求赢利,但不追求暴利,社会企业分明是一个介于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之间的“两不像”嘛。

  汤敏: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用企业的方式办公益,已经形成了一支很重要的社会发展力量。社会企业至少是能自负盈亏、自我滚动,而不需要不断捐助,这首先解决了慈善组织不可自我持续的一部分问题。

  但即使是社会企业,也存在着投资的资金不能抽回的问题,很多企业仅能拿很少的一部分资金参与社会企业投资。有些社会企业的发展缺乏规范,缺乏透明度,这个领域很快就鱼龙混杂,出几个丑闻就会使公众对社会企业失去信心。于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企业交易所就应运而生。

  《中国慈善家》:社会企业交易所的出现,看来是势之所趋。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交易机构,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运行机制?

  汤敏:它是一个以交易社会企业的股权与债权为主的规范的证券交易机构。交易所首先是用规范透明的方式,使投资人能在这一交易所中,对社会企业的股权与债权进行交易。通过交易,让那些资金有别的需求的社会企业投资人及时地、体面地、有一定回报地退出。一旦资金能有进有出,资金流转有一定的灵活性,那么,投资人的很多闲置资金就可以派上用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关心社会问题的投资人就会愿意进场来试一试。

  《中国慈善家》:基于社会企业的这些特点,社会企业交易所跟其他证券交易所相比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汤敏:社会企业交易所是规范的交易所,与其他的交易所一样要有严格的信息披露,有上市门槛,有严格监管,有违规惩罚机制。一般说来,这一特殊的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要有双层的信息披露,一是财务信息,另一个是社会效益信息。通过严格的规范的社会效益评估,向社会披露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影响。

  《中国慈善家》:你对社会企业“上市”持什么态度?

  汤敏:在我看来,鉴于社会企业“既要有利润,又不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特殊性,以及兼具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只有允许社会企业“上市”,社会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来源:慈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