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班底”会诊小微企业融资难
原标题:新“金融班底”会诊小微企业融资难推动券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扩大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范围,放宽创业板财务准入标准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获得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为20%多一点,久拖不决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昨日迎来“金融班底”大会诊。7月1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央行行长、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主席悉数出席。一次会议汇集了一位副总理,四位“一行三会”一把手。在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会议中,此次会议的规格之高,创下了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的纪录。马凯表示,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已经连续4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不断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效。但是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还明显不相适应。马凯要求多措并举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一行三会负责人则分别从各自部门出发,提出了下一步做好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设想。包括推动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范围,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等具体措施均有提及。“一行三会”合力“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此次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将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目前,中小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比大型金融机构低2个、5.5个和6个百分点。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不久前还表示,央行在执行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政策过程中,将银行支持小企业和“三农”情况作为重要依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则表示,目前,银行业已经连续4年实现“两个不低于”。截至2013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12年末的21.95%上升到22.22%,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长21.35%。 在此基础上,银监会还进一步提出“提高贷款可获得性,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的要求。“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证监会主席肖钢说。证监会目前启动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对非上市中小企业非公开发行债券采用备案制,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肖钢称将推动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直接投资、承销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他特别提到近期东方证券公司对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为支持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融资进行了有益尝试。破题“缺信息、缺信用”一直以来,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无外乎两点原因:成本高、风险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银行无一例外地从内部改革出发,改造流程,开发产品,以期走出适宜小微客户特色的商业模式之路。例如,上述会议上,工行行长易会满就表示,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工行组建了服务小微企业的独立体系,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信贷资源配置上,每年为小微企业配置专项信贷规模,保障业务发展需要。”“小微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看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信息、缺信用。”马凯则表示,要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这一理念的提出,打开了原有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思路,使得破题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努力,由此前单纯聚焦于银行层面,外延至征信、担保等非银行领域。马凯提出,通过第三方提供信息和增信服务,解决好“两缺”问题,从而形成“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举措之一。具体来看,解决缺信息问题,就是要通过平台建设和机制安排,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记录下来,使之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变无规律为有规律,变不可考为有证查,变不可知为能可知。马凯对此的概括是:成为银企双方的共享共知信息。“防控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核心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银行需获得大量贷款企业经营、财务数据,并保证数据真实、可信。”云南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但目前,银行从征信系统内能查询到的信息还十分有限。马凯要求,人民银行要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征集体系、评级发布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地方政府要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注册登记、人才技术、纳税缴费、劳动用工、用水用电、节能环保等信息资源。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昨日也表示,下一步,保险业将继续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稳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小微外贸企业的服务范围。创业板财务准入标准“松动”一方面,通过解决“两缺”问题,间接帮助银行扩大小微贷款的规模;另一方面,加大直接融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是此次会议的题中之义。有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中直接融资占70%,而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还不到5%。直接融资比例过低、渠道过窄,已成为我国小微企业成长的明显“短板”。对此,马凯要求,证监会要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尽快开启创业板上市小微企业再融资,推进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向全国延伸,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证监会曾于2009年制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于发行人的财务要求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尽管可以“二选一”,但依据第二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几乎没有,大家都选择遵循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的这一较高的标准。一位投行人士对本报称,这是因为第二套标准对企业利润的要求较低,就仿佛一场选美比赛,自己把标准放低了,能不能在选美中获得评委的青睐,这并不能肯定。因此投行从降低风险考虑,也愿意去遵循更高的财务标准。更有甚者,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还都远远超过证监会规定的上述财务标准,绝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上市前最近一个报告期的净利润都上千万,有些企业的净利润甚至达到上亿。“创业板俨然已经成了主板,真正在创业板上市的都是规模已经非常大的企业。”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形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在于IPO的效率太低了,时间成本昂贵。董登新称,在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证监会会选择盈利能力有保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过会,而投行出于所辅导“过会率”高、PE出于所投资企业“成功率”高的动机,也一定会选择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盈利的企业。还有投行人士建议,目前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中,要求企业“最近两年盈利持续增长”这一点并不合理,应该删掉。上述投行人士的理由是,经济波动时期,企业很难独善其身;加之创业板公司由于规模较小、行业非常细分,抗风险能力低,在经济下行时更加容易受到影响,难以实现连续盈利且增长。在证监会今年的IPO财务核查中,创业板成为撤材料的“重灾区”,占到撤材料企业总数的一半,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这一硬性条件的约束。而在某位国有PE的投资总监看来,其实目前创业板上市的财务门槛并不高,但总归是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成长性更好的企业会相对更容易过会,现在的所谓高门槛其实是大家在业务操作中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价值导向”也令企业在私募融资时面临着同样的“有色眼镜”:往往盈利规模更大的企业会受到众多PE的追逐,而盈利规模小或者亏损的企业则少人问津。昨日会议上,马凯强调,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小微企业最缺的是资本募集和长期投资,证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将业务重心放到这类最需要支持的小微企业上来。
上一篇:周小川给出融资“药方” 下一篇:赵晓:股市跌跌不休与楼市一路飙涨令百姓想骂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