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教育 > 正文

美国校园枪案泛滥 中国犯罪嫌疑人多为理科学生

  黑色青春---详解中美校园案件之异同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有影响的校园犯罪案件包括:朱令案、马加爵案、南航口角杀人案、北大铊投毒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等。从这些案件看,"犯罪嫌疑人有一明显的共性,他们绝大部分是理科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 上海报道

  事发数月后,复旦投毒案有了最新进展。

  近日,有关方面确认,上海警方已将复旦投毒案材料移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二分院。检察机关审查后,将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再对此案件进行审理判决。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去世。警方表示,在黄洋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有毒化学成分,并认定同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林某被警方刑拘。三天后,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某。

  "最后要定案也并非易事,掌握完整的证据链是关键。"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上海犯罪学学会秘书长肖庆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说,在这起案件中,投毒嫌疑人在投毒后7天才被刑拘询问,这样的时间跨度已足够毁灭很多证据。"即使他在口供中认罪,上庭时依然存在翻供的可能。"

  6月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学院被一身黑衣打扮的枪手袭击,导致多人死亡,警方在学校图书馆附近将枪手击毙。

  校园暴力案件,每个社会都无法容忍和麻木,但它却从未停止过。

  理科生更容易冲动吗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专家宋远升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1992~1996年间,中国未成年罪犯人数在3万~4万之间徘徊,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1997年前,青少年犯罪率(青少年罪犯占全国罪犯的比例)相对较低,大概占犯罪总人口的5%左右。

  1997年是一个节点,到2005年达到顶峰,为11%左右,此后一直保持在10%左右。宋远升估计,未来青少年犯罪率大致会保持在10%左右。

  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未成年罪犯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也说明了犯罪低龄化的现象:尤其是14~16岁罪犯数越来越多,从而引起人们担忧并产生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需要降低的问题。"

  宋远升说,"1997年的节点,与社会开放度有关。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互联网等冲击。未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更多诱惑,产生更多欲望,因此犯罪率出现直线上升。"

  在犯罪主体方面,流失生和在校生犯罪突出;留守未成年人或者流浪未成年人、城市务工人员后代犯罪率上升趋势明显。

  犯罪手段也有变化,从暴力犯罪向知识化、智能化趋势发展。在宋远升看来,这是因为,"随着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犯罪的能力也在提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

  近几年我国社会有影响的校园犯罪案件包括:朱令案、马加爵案、南航口角杀人案、北大铊投毒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等。从这些案件看,"犯罪嫌疑人有一个明显的共性,他们绝大部分是理科生。"

  宋远升说,"从教育背景考虑,理科生不仅有机会接触更多实施犯罪的工具,更主要的是具有行动力。"当言语不能沟通时,行动就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肖庆平告诉本刊,"罪犯都是采取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实施犯罪的,这是一种惯性。比如,电工会选择用电杀人,药剂师更多会选择投毒。"

  "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特点是激情犯罪。"宋远升说。

  所谓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暴发性、冲动性犯罪。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激情犯罪进行不同划分。如根据犯罪表现,激情犯罪分为两种类型,即被动防卫型和主动攻击型。

  激情是人的一种情感表现,人的行为总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降低,往往听凭情绪的支配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较轻者,会产生一些超越社会规范许可范围的行为,称为激情越轨;严重者,会发生杀人、伤害、毁物等暴力性行为,称为激情犯罪。

  宋远升认为,药家鑫案和马加爵案等,都存在着激情犯罪的因素,"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激情犯罪占了约70%" 。

  不安静的美国校园

  在美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另一种景象,即枪支的泛滥导致校园也成为暴力犯罪的重灾区。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每年大约有超过3万人倒在枪口下。相比之下,历时7年零5个月的伊拉克战争,美国仅死了4500人;而持续10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美国死亡总数尚不到2000人。

  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案件发生在2007年。2007年4月16日当地时间7点15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造成33人死亡,枪手本人饮弹自尽,枪击案疑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

  宋远升分析,赵承熙是有心理问题的,他的抗压能力比较弱,但这个事件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和家庭的问题。赵的家庭移民到美国后,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平时又疏于和孩子的交流,最终酿成惨剧。

  2012年12月14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费尔菲尔德县纽敦镇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击案,致使28人(包括20名儿童)死亡。另有3名儿童受重伤被送至医院,其中2名在医院中死亡。 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第二多的校园枪击案。

  据美国媒体报道,该案嫌疑人亚当·兰扎读高中时成绩优异,曾是个荣誉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且母亲管教较为严厉,亚当变得"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交往"。

  枪击案发生后,亚当的兄弟瑞安告诉执法人员,说亚当患有人格障碍并"自闭症"表现,还曾接受过药物治疗。综合种种迹象显示,康涅迪克州执法部门所描述的亚当符合人格障碍的外部特征。

  1927年5月18日,美国密歇根州贝斯镇区发生大爆炸。这次爆炸当中,45人罹难,58人受伤。多数受害者是二到六年级的孩子。罪犯是学校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安德鲁·凯厚。起因是他不满于为学校建筑所征收的财产税。他指责加征税的目的,但被驳回,最终造就了这起伤亡惨重的大爆炸。

  在NCES网站上最新的一份校园犯罪调查报告是2010年发布的,其调查数据基于2003~2005年全美犯罪数据。

  该报告显示,2003~2005年,美国校园共发生4763000件案件,其中包括1852000件暴力犯罪。

  报告还透露:54%的暴力案件发生于教学楼,35%的案件发生在校园停车场、娱乐区或者校车上,剩余11%的案件发生于来去学校的路上。在教学楼发生的暴力案件中,41%的案件发生于走廊和楼梯,教室内的则有29%,浴室和储物间占5%,其他类则占25%。

  数据显示,75%的暴力罪犯为男性,25%的为女性。罪犯年龄分段中,14岁和14岁以下的占53%,15~17岁为38%,21岁以上占4%。

  中美校园犯罪的最大区别在于犯罪方式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学者表示,中美校园犯罪的最大区别在于犯罪方式。

  这与美国枪支泛滥,而中国禁止私人拥有枪械有关。"如果国内允许枪械流通,校园犯罪数量肯定会增长。学生面对极端情绪化问题时,更容易得到犯罪工具,犯罪成本也下降了很多。"宋远升说。

  美国联邦调查局发表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 3.09亿人口拥有近2.5亿支枪,大部分拥有人都有1支以上。美国人每年购买70亿发子弹,2008年上升到90亿发。美国法律允许飞机乘客经过申报后携带未装弹药的武器。

  据美联社报道,虽然"9·11"后美国旅客坐飞机时被要求脱鞋、拿出笔记本、扔掉液体物质,接受安检。但其对美国最繁忙的20个机场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费城、凤凰城、明尼阿波尼斯、达拉斯、洛杉矶和旧金山,这些机场允许有枪支许可的人携带枪支到机场。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共有14180人死于枪杀案。罪犯在谋杀案、抢劫案和恶性攻击案中使用等武器的分别占66.9%、43.5%和21.4%。

  宋远升分析,从受害程度看,美国校园案件更严重。在美国校园案件中,罪犯往往具有反社会人格特质;而中国犯罪人则具有偏执性人格特点。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这一点从受害人数和受害对象都可以印证。在攻击性方面,美国校园罪犯更主动,更具有攻击性,他们多没有特定仇恨目标,采取大范围虐杀手段;而中国的犯罪人往往相对被动,针对特定受害人有的放矢,相对而言,攻击性没有那么强。

  "分析罪犯背景,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校园罪犯多为生活和学业上的失败者;而中国的罪犯和嫌疑人则多为学业顶尖的天之骄子。"宋远升说,"如复旦投毒案的嫌疑人等属于学业拔尖的学生。"

  从罪犯本身的结局分析,中美之间也存在不同。虽然,美国许多州已不存在死刑,但是美国校园罪犯中绝大多数当场饮弹自尽;相反在死刑并未废除的中国,罪犯和嫌疑人多抱有侥幸心理,连马加爵这样连杀数人的重犯,都未采取自杀策略。

  宋远升认为,这一区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作案工具。在激动情绪的影响下,使用枪支自杀的条件更为便利。其次,这与罪犯的人格特征有关,反社会性人格罪犯当众作案,引起瞩目是其作案的一个原因。

  与中国校园罪犯一样,美国校园枪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行为困扰,包括学校生活、家庭、金钱、工作与前途、异性关系、人际关系等。在超过3/4的美国案例中,校园枪手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包括被学校开除或停课、失恋、友谊破裂、迁居等。

  两者在针对对象方面也有共性,美国枪手针对学生,比较容易得手。在中国也是如此,犯罪人针对的对象是处于弱势地位者。

  为什么是学生?"因为他们弱势,他们离罪犯近在咫尺。"宋元升说。

learning.sohu.com false 新华网-瞭望东方 http://www.lwdf.cn/wwwroot/dfzk/ report 6289 黑色青春---详解中美校园案件之异同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有影响的校园犯罪案件包括:朱令案、马加爵案、南航口角杀人案、北大铊投毒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中国矿业
(责任编辑:王淼) 原标题:黑色青春 详解中美校园案件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