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10到10:20,记者守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大门口
短短10分钟,进进出出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就有56位
上培训班,老人孩子都在殊死搏斗
胡爷爷,67岁,家住上城区望江路,每周一、三、五骑电动自行车半小时,接送就读四年级的孙女学小提琴。
每天6点半起床,给孩子做好早饭,7:10带孩子挤公交车去兴趣班;中午回家吃饭,饭后顶着一天最热的太阳,又赶公交车去下一个培训班……62岁的郑奶奶,在史上最热的杭州,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高温把杭州变成了烤箱,烤得人不敢往室外走。但暑假各类补习班依然人满为患,父母上班,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家里老人挑起了接送重担,街头烈日下,现在最常见的就是老人带着孩子,走在通往各个补习班的路上。
昨天我们守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大门口数人头,上午10:10到10:20,短短10分钟,进进出出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有56位。
高温下,有一群爷爷奶奶
送孩子,等孩子,接孩子
上午9点半,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儿培训最热门的地方,台阶和走廊上已坐满手摇蒲扇、纸片或帽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抹着汗,拉着家常,近在咫尺的西湖没有送来一丝凉意。
有孩子下课,老人赶紧起身,给孩子戴帽子穿防晒衣,急匆匆回家或者赶往下个培训班。还没下课的,就起身,趴在窗户外,看自家孩子有没有在认真听讲。有时看到孩子在做小动作,急得拍着蒲扇,和旁边的人说:“这小子,又在咬手指了,不卫生呀,好不好进去说说他的……”
我们和老人聊天,看见他们翻出自己鼓鼓囊囊的包,里边装着水杯、水果、面包、饼干……孩子下课休息时,递水,送葡萄、送苹果,送酸奶,百忙中还要给孩子扇扇子,顺便告诫一下,“好好上课,不要趴在桌上……”。
黄奶奶即将上三年级的外孙,就在这里上兴趣班。昨天上午有2节课:8点到9点半,学硬笔书法;10点到11点半,学电子琴,每周三次循环。周二和周四,学象棋,学游泳;周六,补习英语。
让黄奶奶庆幸的是,家离少年宫不远,坐公交车两站就到,只是这样的毒日下,等公交车,也是一种煎熬。
黄奶奶说:“我们也不想要他学得多少厉害,暑假小孩子在家么,只能看看电视,没什么长进,出来上上课,多少还能学点东西。”
她回头看看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外孙,“我们累点,又不要紧的。”
爷爷们说:
能不能给个家长休息室
炎热的暑假,哪里有树荫,哪里就有等孩子的老人。这时,能在教学楼里占据一席之地的家长,算是幸运儿了。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交谊厅外,台阶上坐满了老人,虽然头顶有树荫,但大家手中扇子依然要摇个不停。
67岁的王爷爷,昨天早上送即将三年级的孙子上课。
把孩子送进教室后,他就在台阶上找了个位置,拿出报纸慢慢看起来。王爷爷负担也不轻,孙子报的是综合课程,语文和数学,每周三次,周末还要送去补习英语。
“你看看旁边,都是等小孩下课的人,其实也没有辛苦不辛苦的,习惯了。孩子爸妈要上班,没空,那么我就来了。”
王爷爷提了一个建议,“现在的天实在太热了,你们记者能不能跟少年宫反映反映,给我们建一个家长休息室。”他说,这样老人不用在室外随地乱坐,少年宫整体环境也好看,还照顾了老人身体。
很多人都附和王爷爷的建议,单阿姨孙女在少年宫上口才班和舞蹈班,一个是上午9点到10:10,一个是下午4:10到6:10,她也觉得需要一个休息室。“给我们建一个老人休息站,我们在里面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夏天太热了,多给几个电风扇。老人家每天接送小孩子不容易啊。”
单阿姨孙女下课了,她帮孙女整理好防晒衣,抬头看看太阳,牵着孩子的手准备回家,下午再来。
“有些家里住得远的,上午下午都有课,来来回回浪费很多时间,老人全部坐在外面台阶上,看着也心酸的。”单阿姨临走前,看到台阶上还坐着等孩子的家长,叹了一口气说。
作家麦家说:
老人孩子这是在“殊死搏斗”
作家麦家,在微博上把老人和孩子烈日下为培训班奔波,形容为“殊死搏斗”。
“暑假各种培训班大行其道。刚听说友人为12岁孩子报了5个班,爷爷每天骑电瓶车带盒饭顶酷暑早出晚归。杭州天天高温,我想可别把老爷子累病了。我又想,这种‘殊死搏斗’有必要吗?”
麦家觉得,“孩子能吃下这等苦头,我看即使种地扫大街也能立人。中国梦不是靠高分和名校实现的!去罗马的路千万条,走独木桥挤死人!”
网友的回应,有同情孩子和老人的,“孩子不想去,好多都是父母着急,唯恐孩子学少了。父母没时间接送,就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孩子战酷暑,全家也跟着备受炎热折磨。”
而更多的网友却觉得无奈,“记得你(麦家)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坚持就是‘勤’和‘忍’。爷爷和孩子们,正在忍着苦暑的煎熬,勤奋地迈近唯一通往罗马的路,因为我们只是普通人。”(实习生 沈梦睿 记者 王玲瑛 尹炳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