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教育 > 正文

8岁女童被逼游泳导致脑死亡

  女童被逼游泳脑死


  重庆渝北一名8岁女童,因为不愿意学游泳,哭着跪在地上,却被女游泳教练强行拖行数米丢进水中溺水,并且任其挣扎至休克数分钟后才拖上岸,救生员心脏恢复按摩半小时无效!记者调查证实孩子已被宣布脑死亡,目前还有微弱心跳,医生说生还希望极其渺茫。

  不会游泳的孩子都怕水是普遍的共性心理。所以,教孩子游泳的前提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通过更多的言语和示范,鼓励孩子下水,逐步尝试和适应水中肢体平衡和呼吸调整的环境,逐步破除障碍才可能帮助孩子顺利掌握游泳技能。相反,孩子不愿意,而被强行丢进水里,即便是没有发生事故,超越怕水的恐惧之外,还有内心尊严的强烈挫伤。更何况,由于个体的差异,在严重的心理恐惧下,肢体协调机能被抑制甚至无法自主的并不少见。个案所酿成的悲剧,即是如此。

  孩子被教游泳而溺亡尽管极端,却是游泳教练本身能力存在严重的缺失。比如,孩子被丢进水里挣扎,他们视而不见或者说是司空见惯,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把放任甚至强迫孩子“喝水”当成了学游泳的“第一课”。换言之,这样的培训方法,跟民间流传的“学游泳扔在水里呛几口水就会了”如出一辙。这样的方法,不能说没有几分道理,但是不考虑背后的风险以及个体的差异,其实就缺少了科学性,成了常识的误区。

  孩子被教游泳而溺亡并不只是当事相关人员几个人的错,而是公共管理跟进滞后导致孩子安全与基本权益保护缺失畸生出来的恶果。孩子学游泳溺亡是悲剧,更是警示。期待公共管理能够为孩子的安全与健康,筑牢防范的篱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就引起广泛关注的“父亲陪9岁女童练摊遭围殴”事件,西城区政府已组成督察、法制、公安等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并邀请什刹海地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核实调查有关情况,依法进行处理。就网络上出现“田先生实现预谋策划,并联系好媒体埋伏”的质疑,田先生表示愿意和质疑者当面对质,“这些全部是造谣。”(7月28日《新京报》)

  因为有现场图片和网友拍摄的视频,几乎没有人对事实经过提出质疑——撒落一地的小商品、惊恐尖叫的小女孩、与执法人员争执并高声谩骂的父亲,这些是谁都否认不了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动机问题上,而质疑者则来自官方和网络。

  来自官方的质疑是由“北京西城”的官方微博发出的,微博中称“对用未成年的孩子制造社会事件,炒作所谓城管暴力执法更认为应该予以谴责”。从中传达出的态度就是,其认为此事有炒作嫌疑,而且应该予以谴责。这条微博还称,事件中有“多名执法人员受伤”,却没的提另一方当事人田先生及其女儿有没有受伤,显然有选择性披露信息之嫌。

  来自网络的质疑者认为,此事是“田先生实现(事先)预谋策划,并联系好媒体埋伏”。很显然,这位质疑者也认为此事是在进行炒作,而且是有预计有策划的。只是,让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有预谋有策划,为什么没有更清晰的录像和更多的照片披露出来呢?预谋和策划的迹像是什么呢?

  网友拍摄的录像和照片对执法者一方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从“北京西城”官方微博的态度来看,其显然是站在执法者一方的。作为官方微博,代表的是官方态度,发出的是官方声音,每一句话都应该有凭有据。但是,“北京西城”在指责田先生“炒作”的时候,却没有拿出相应的依据,既没有照片为据,也没有录音、录像为凭,只是空口白话而已。

  无凭无据的指责,与造谣无异。这种不公布证据只表明态度,并且对事件性质进行某种程度定性的言论,很容易对一些懒得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其形成对事物性质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很难说网络上对田先生“预计策划”的质疑不是受到了官方态度的影响。

  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即对事件进行定性,也是对事件双方极大的不尊重,对于还原事件真相是极为不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还有故意把水搅浑之嫌。不仅使得原本看起来很简单的执法人员粗暴执法事件变成了精心策划的引执法人员入套,还将简单的法律事件搞成了涉及个人道德和媒体道德的伦理事件,从而使得事件越来越呈现复杂化。

  对于网上的质疑,有人认为是网络“水军”要作怪。这种可能性当然有,但也有可能是某个人的真实看法,是“另一种声音”。每种声音都有存在的权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怎样质疑都无可指责。但是,这种自由却不属于官方微博,因为它只有说出事实的权利,没有无端指责的权利,更不能主观上或客观上误工舆论,搅浑事件。

  搅浑事件无助于还原真相,相反,它还会仍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最终导致之后由其公布的“真相”也难获得公众认可,陷入因为公信力下降而导致公信力继续下降的恶性循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