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团队的实验室里多了几名新的成员,它们是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出的“克隆鼠”。这些克隆鼠并不是采用传统克隆技术“复制”的,而是由一只黑鼠的肺部成纤维细胞“孕育”出来的小生命。
据了解,该技术如成熟后,或许可以利用人类自身的细胞为自己培育器官。
这只名叫“青青”的克隆鼠刚过完100天的生日,棕黑色的皮毛,长长的胡须,看上去与普通小鼠并没有区别,但它长得并不像它的母亲 一只黑白相间的小鼠,也不像它的父亲 一只纯白色的小鼠。因为,它并非父母的“爱情结晶”,而是由另一只黑鼠的肺部成纤维细胞“孕育”出来的小生命。
100天前,课题组将黑鼠的细胞注入另两个老鼠的受精卵,经过二次繁殖,生出了现在的“青青”。
邓教授的研究团队已经通过这种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培育出了多只健康的小鼠,“青青”是其中一只。邓宏魁教授说:“目前,‘青青’发育良好,健康可爱,和以前用转基因的重编程技术得到小鼠相比,它可以不用再为普通克隆老鼠面临的高患癌风险感到担心。”从培育多潜能干细胞到“青青”的最终诞生,邓宏魁研究团队花费了17周的时间,但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
邓宏魁教授介绍说,依靠这项技术,小鼠的成体细胞发生逆转,使之成为“多潜能性”细胞,可以重新分化发育为心脏、肝脏、胰腺、皮肤、神经等多种组织和器官。从一个肺部细胞最终培育出一只老鼠。
赵扬博士说,国外相关专家普遍认为他们的研究证实了化学方法诱导哺乳动物体细胞重编程的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开创性工作。赵扬博士介绍说,传统意义上的“克隆”是克隆出一个新的生命体,但他们此项克隆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只克隆出一个细胞类型或者一个器官。对于此项研究的临床意义,赵博士说,目前只在小鼠细胞上得以实现,证明了可行性,若能在人类细胞上得以实现,就可以用来诱导分化成为有具体功能的细胞或器官,病人将会得到来自其自身的、源源不断的细胞或器官来源,用于进行细胞治疗或者器官移植。邓宏魁教授则说:“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将会得到全新的解决方案,整个再生医学领域也将会发生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