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似乎暗示着了那些顶着光环的学子们从此会过上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但冷眼旁观的我们也许从未设想过,当年 那个顺风顺水的时刻过后,这些“天之骄子”面对的将是怎样的挑战:也许是恐为“凤尾”的低谷心态,也许是永远对自己要求甚严的“看不见的压力”,也许对大 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
真正走进高考状元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当他们面对大学生活和职场考验时,内心的焦虑不比我们更少。人们总是惯于艳羡他人光鲜的一面,却忘记了,一次偶然的成功落幕后,酝酿着的,往往是另一场考验的开端。
“纠结”状元:总觉得自己“混得一般”
陈涛(化名)毕业于北大法学院,就读于山西省某市的一所省重点高中,2000年,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大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后留京,在某律师事务所任职,经过近10年的奋斗,如今已经担任事务所的二级合伙人。
陈涛从高中起就是学校和老师眼中的“重点培养对象”。99年高考,尽管分数已经压住北大线,但志愿填报的不理想,让他与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失之交臂。经过努力,第二年,陈涛成功终于可以填报心目中理想的专业和大学,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他还成了全省的“文科状元”。
“其实在我那一年,学校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陈涛坦陈,当年学校除了他之外,还出了一位理科状元,但不知为什么,那一年的宣传攻势不如去年来得迅猛。不过,他还是拿到了一笔梦寐以求的奖学金。
出身农村的陈涛,为自己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善家境,减轻学业上的负担,小小地欣慰了一把。“确实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当个状元就能改善自己的条件,挺开心的。”
不过,当他终于迈进北京大学这所最高学府的门槛,才发现,人生的另一种考验正在逐渐开始。“在大学,你会发现,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完全与高中不同。”陈涛所在的北大法学院“群英荟萃”,120多人中有8位省级状元,市级状元更是比比皆是。
陈涛渐渐意识到,他曾经引以为豪的聪明、好学、勤奋等优秀品质,并不是在大学里立足的唯一要件,甚至,成绩这个玩意儿,在大学的评价体系中变得不再重要。
“不属于能说会道的那一种”“不好表现”是陈涛为自己贴上的标签。作为文科生,本性内向的他深深感受到,潜藏的压力与自卑感正在慢慢围绕他的生活。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即使想拿奖学金、想保研,你都会觉得太难了。”
卧虎藏龙的北大,有的同学善于社交,有的同学聪明程度让人震惊。.而背负着学业及生活费用负担的陈涛,一边努力学习,一边进行着勤工俭学。
他一直在夹缝中苦苦寻找自己的定位。“后来倒是适应了,因为你有了自己的小圈子,也愿意跟熟识的同学讲话,很自在。”但社交能力的“问题”和天 生内向的性格,让陈涛纠结至今即,即使在外人看来,如今的他,已经相当成熟稳健,但谈话中,大学时期的存留的焦虑感似乎又在上升。
他说,如果再读一遍大学,最大的愿望是好好学英语。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太重要”。当年的自己,既没意识到重要性,也没下定决心克服那些属于他的 “问题”。陈涛甚至把英语形容成他后来职业生涯中“无形的天花板”。对于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而言,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合实在太多了,英语水平不够高,会直接 影响工作的进行。
对于大学四年的回忆,陈涛的口气是轻描淡写的,但谈着谈着,他会自嘲般地苦笑。“尤其是最后一年,旷课变多了。”他笑笑说:“我的成绩想保研是不行的,要考研都差得很多。还是想先工作吧。”
毕业那年,陈涛还是凭着出色的能力签约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并为其效力至今。看似生活稳定的他,却戏称自己属于“混得不好”的那一群。“我们这样的人算是不上不下。”班上有位来自东北某省的状元进了上海的一家银行,在他看来“混得相对好”。
“状元”这个称号,在他的人生中已经逐渐淡出。“没什么人提起的,除了偶尔在一些社交场合,其实有时候他们提起来(自己)还会觉得尴尬,心里想着,别人会不会因此嘲笑你是书呆子呢?好像只会读书,不会别的。”
“平和”状元:兴趣更重要 功课及格就好
韩飞(化名)曾经以河北某地级城市状元的身份额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现在他从事的却是金融行业。韩飞也曾经遭遇对专业的怀疑,但在大学里,他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兴趣,并一直从事。
许多“状元”都会早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但韩飞想得比较简单:“知道自己是状元。第一反应是太高兴了,清华北大稳拿了。终于不用再费劲儿挑选学校。”
他顺理成章地报考了清华大学的电子专业,并顺利入学。“那个时候也是听老师推荐,觉得电子系很好,师资雄厚。但之前想的太少,对专业的任何方向都不了解。”
同时,“状元”的光环在他身上并没有多停留。因为一进清华,就会立刻发现“强人太多”。韩飞说,原来觉得学习对自己来说得心应手,是个值得骄傲的事儿,但到了清华,会忽然发现,那种优越感立刻消失了。
“有的人学习很牛,但同时人家其他方面也很牛!我还真的认识根本不学习,也能考得很高的人。”韩飞所在的一个班,30多位同学就有4位省级状元,还有一半是跟他一样的市级状元。借用韩飞高中一位老师的话讲:太正常了,那都是人尖子出没的地方!
这样的大学上到一半,韩飞忽然自己对所学专业发现“不太感兴趣”。他倒是没有停留在痛苦纠结当中,而是立刻“找其他的书来看”,比如金融、管理。在这种“买书来看看”的随意状态下,他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兴趣所在金融。
弄清自己内心所想,韩飞忽然就看开了,所以对于电子系的学业,做到“及格就好”。幸运的是,电子专业的学生很容易在其他行业内找到工作,他的“偏离”并未给自己造成太大影响。
本科毕业后,韩飞进入杭州一家银行工作,2年后再度考取了清华大学金融专业的研究生。现在他的工作领域是PE(私募股权投资),核心内容说白了就是“评估企业的价值”。
“其实我不是特别善于和人接触的人,但是我发现,做PE是个非常好玩的事情。”韩飞在大学的探索中发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他不会在状元的光环下停留,而是一心一意探索。说到工作,他的语调就特别兴奋。
“讲一个特别好玩的事儿,我们做到一个农业项目,是去评估一个养鱼的企业,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必须算清楚他们每个立方米养了多少鱼。”结果,韩飞 的同事在计算中发现,企业数据显示,他们每立方米养的鱼超过了20条,真这样养下去,鱼都要憋死了。“很可笑,也很好玩的一件事。”
“如果我没有拿到银行的offer,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接触也不会这么透彻。”韩飞说,许多东西都是机缘,对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他在高中时期并不深刻懂得,后来的日子里,却每天都在实践。
“随性”状元:名次不重要,上什么大学才重要
小文(化名)是个典型的80后女孩,她曾经以某省会城市状元的身份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供职于北京一家报社。
小文是个开朗甜美的女孩,她回忆起自己当年最喜欢语文,而最头疼的科目和大多数文科生一样,就是数学,“偏科得厉害”。“我之前弱就弱在数学了,结果那一年考得特别高。”
小文说,自己属于“心态特别好”那种人,“典型的考试型选手”。她所在的学校也是一所省级重点,每年都会诞生状元,对于这样个性随意潇洒的学生,学校一般不会太重视。“不会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的”。
该地区的高考志愿政策是“知分前填报”,所以,尽管考了个几乎可以进任何学校的分数,小文还是凭着此前填报的稳妥的志愿,进了人民大学的新闻学专业。结果,因为小文中了“头奖”,连带着她分数线下面的同学跟着“遭殃”:所有的人报的志愿都被压低了。
“成绩这个东西,我认为并不是完全靠实力说话。所以我后来就很少提到(状元)这个事儿。”小文说,“状元”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实质性的荣誉,不过倒也没有带来任何的压力。这让她不用顶着光环生活,而是继续自由散漫,如鱼得水。
小文觉得,学校里面常见的那种“押宝”状元,给一两个人压力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考试这件事当然是相对最公平的一种手段,但是你说谁第一、谁第二,很多都是外界因素决定的,比如题目难易程度,心理状态等,很多都由不得个人。”
在小文就读的高中,曾经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男性“状元”,进入最高学府两年后,因为不适应而被退学。小文非常清楚这“不能承受之重”给状元们带来的压力。
“分数真的不重要,但上什么层次的大学,对我个人的影响很重要。这决定了学生的平台,以及他四年中相处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毕业后,小文继续考了研究生,并顺势留在了大学期间实习的报社工作,依然继续着自己的“随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