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教育 > 正文

技校毕业生成“香饽饽” 就业容易招生难

  临近毕业季,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王智榕有点愁。

  和愁毕业生就业的大学校长不同,王校长别有一番愁滋味。“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学生没毕业就被争抢一空,平均每名毕业生面临四五个岗位挑选,就业问题我一点都不愁。”王智榕皱着眉头说,“最愁的是即将面临的新一轮招生,你不知道我们技校招生有多难!”

  省二技校每年计划招生千人以上,2011年招生900多人,2012年招生仅500人,面对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态势,招生难度逐年加大。

  “用尽千军万马,跑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可招生仍是千里求一。”采访中,谈到招生,几乎所有的技校校长脱口而出这句顺口溜。

  即使是全省技校最高学府福建技师学院也同样面临此困境。校长戴三法坦言,近年来,尽管校方使尽浑身解数,每年招生规模也只能勉强维持在千人左右。“企业上门求我们,我们上门求学生,每年一到招生季,心里就没底。”他感叹道。

  由于招生艰难,不少技校甚至只能关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省拥有技工学校94所,在校全日制学生达9万多人。到2012年底,技工院校降至69所,在校全日制学生降至7万人。其中,去年全省技校招生规模还不到3万人。

  与此同时,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严峻,目前全省缺工人数达16.7万人,高级技工更是供不应求。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说,一方面是技校生供不应求,企业面临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局,一方面是技校门前冷冷清清,招生艰难,这样的错位尴尬局面应当引起全社会思考。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技校招生难的尴尬?采访中,技校校长纷纷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的门槛相对降低,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走进了大学校园,而舍弃技校。同时,学生和家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成了技校招生的拦路虎,在文凭和技能面前,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文凭,上技校是“万般无奈”的选择。

  招生难倒逼技校转型

  面对招生越来越难的困境,近年来,很多老牌公办技校不得不主动转型,寻求多元化发展。据王智榕介绍,目前很多技校除了面向初高中生招收全日制生源,也开始面向企业员工进行短期劳动技能培训,并面向农民工、退役士兵、服刑人员等群体开展“送教入企业”、“送教入军营”、“送教入高墙”等活动,扩大学校的生存空间。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到2012年底,全省技校招收非全日制学生达8.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5%。其中,去年招收非全日制学生7.6万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73%。

  与此同时,订单式培养也是出路之一。王智榕介绍,学校近日召集多家企业座谈,与近30家企业签订意向书,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打造产业工人。

  “我们采取定岗招生,定向培养,这样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省二高级技校校长杨光伟介绍,学校邀请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的企业,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标准,共同确定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招生人数,一起参与招生面试,一起研究课程设置,一起开展教学活动。

  “订单式培养可谓一举三得。”他说,对企业来说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缓解用工荒,对学校来说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减少了就业盲目性、提高了工作薪酬。“毕业生薪酬提高了,我们的招生难也会得到缓解。”

  “技校要发展,校企合作是必然之路。”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说,办技校的目的是什么?培养技工!培养技工给谁用?企业!“只有培养对企业真正有用的人才,技校的存在才有意义。”他同时建议企业招工更要稳工,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空间留人,让更多技校毕业生实现体面劳动。

  采访中,很多企业对技校毕业生也提出期待。“我们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急需一些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如果技校能帮我们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我们将非常欢迎,即使提高薪酬也乐意!”新大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

  令人欣慰的是,除了靠政府搭建平台,一些市场化运作也开始探索。人上人力资源公司项目运营总监张健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帮助多家校企实现联姻,同时作为闽台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基地,我们率先引入台湾师资,对我省技校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技校教学水平,满足企业更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