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意见为主的兴趣班 会让孩子家长两败俱伤
为孩子报很多兴趣培训班是否有必要、孩子越长大跟父母的沟通越不畅,这时该怎么办……针对家长在日常教育孩子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张作芳也给出了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家长不能让孩子对学习有厌倦心理
南方日报:深圳很多家长为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希望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对此,您怎么看待?
张作芳:如果家长真是出于挖掘、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角度为孩子报兴趣班,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往往一些父母是因为认为孩子应该学点什么,或者说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才让孩子学习。我觉得如果规划不好,会造成“两败俱伤”,家长出钱费力,孩子最后也对此厌倦,并怠慢对待,甚至会对家长有抵触。
我最害怕看到的结果是,家长的“干预”行为让孩子对学习有了厌倦心理,我觉得这一点也是一些家长没有看到的。学习需要爱好和热情,哪怕你不是特别爱好,也要作为一种责任,如果学了,就要尽力去学好。不能说家长让我学,我就学,但实际上我“阳奉阴违”或者拖拖拉拉,养成这种不好的习惯,对孩子今后做人、做事都非常不好。如果导致这样的后果,那宁可不要学,孩子不会弹钢琴、拉小提琴,不等于他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也不等于他不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养成厌倦学习等不好的习惯,真的会影响他的一生。
南方日报:那您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张作芳:在我女儿很小时,我们也很重视培养、发掘她的兴趣爱好,当时学校开设了一些免费的兴趣班供感兴趣的孩子学习。我觉得女孩子应该学点形体,就让她去学了跳舞,后来还学了画画、书法等,但都没有学下去,我认为学习是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喜欢,学得不开心,那就不要学了。
但如果孩子真的喜欢,家长就应该支持他。当年没有鼓励女儿学画画,我至今觉得有点遗憾。当时她非常喜欢,并且很认真地去画,但到了周末快上课交作业时,她就很有压力,我觉得她学得不开心就没让她坚持。现在想,当时真是太武断了,应该看到她积极的一面,她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想做好才会有压力。
女儿十岁时,主动说想去学习一门乐器,我告诉她,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如果要学,必须得认真地学下去。如果不这样做,我以后就不会再出钱出力让她去学东西,后来她真的坚持下去,将小提琴学到了八级水平。在高中音乐课上还学了长笛,并且很努力地学到相当水平,后来去了耶鲁,通过激烈竞争进入乐队吹长笛。
要尊重和信任孩子并给其成长空间
南方日报:很多家长都知道和孩子良好的互动、沟通以及建立信任关系非常重要,您在这方面怎么做的,有何建议?
张作芳:在我的理解里,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使双方相互了解,而不是说服对方服从。如果家长以这样的态度去与孩子沟通,可能会顺畅得多。孩子跟父母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一定会有差异,这很正常。
在我们家,遇到一件事情,我会告诉她,我是怎么看待的,帮她分析利弊,以及怎样做可能更适合她。当然,她也可以拿出她自己的看法,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如果孩子有充分的理由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我不完全认同,我也允许她去尝试。每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只是选择不同而已。即使她的选择让她经历挫折,也会让她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并让她知道父母比她人生经验丰富,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她可能就会比较愿意多听一下父母的建议。
南方日报: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越大,反而跟自己的沟通越不畅?
张作芳:孩子很小时,家长是他的一切,遇到任何问题都愿意来找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和空间,有些话不愿意跟家长说,这很正常。有些家长去看孩子的日记、QQ空间,试图了解孩子更多的信息,这是一种很不恰当的做法,轻则是不尊重孩子,重则可以说是侵犯了个人隐私。
我觉得家长只有尊重和信任孩子,才会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家长不能做那些有损孩子自尊心的事情,无意中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小秘密,也要尽量当作不知道。要给孩子一点自己的空间。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遇到事情需要帮助、讨论、拿主意时,跟家长商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决断、分析甚至做事情的结果方面,一定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这样孩子才愿意跟你沟通。
是否适合出国要看孩子的自律性及意愿
南方日报:近些年,低龄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何时送孩子出国留学比较好,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您有何建议?
张作芳:每个孩子、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如果孩子出国没有大人陪,在国外也没有好的、可信赖的亲戚接洽,那到了初三或者高一再出去是比较合适的阶段。因为到了高二再出去,不但要面对本身的学业压力,还要忙着申请大学,时间上挺紧张的。当然在本科、研究生、博士阶段出国留学都可以,只是说如果想尽早接受到国外的基础教育,受到观念、文化、语言方面的影响,中学出去会接触的多一些。
是否适合出国还要看孩子的自律性以及他的向往程度。我非常抵触那种孩子不愿意去,家长非得把他塞出去留学的情况。我觉得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情没有热情和愿望,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那家长把他硬塞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可能对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南方日报:教育国际化现在很热。在深圳,一些家长在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就为他们选择了所谓“双轨制”的国际课程学校,即一方面同步国内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引进国外部分课程教育,并且强调英语学习。您认同这种模式吗?
张作芳:国内基础教育很多方面还是不错的,国外教育中培养孩子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领袖潜力等方面也做得很好,如果这些国际课程学校真正能把国内外教育优质东西结合起来,我当然觉得很好,但问题是这些学校是否有自己说的那么好,家长需要去鉴别。总体来说,这种思路我是赞赏的,包括游学,我也认同。因为通过这些形式,可以让孩子去学习别的国家精髓的一些东西,开拓他们的思路和视野。
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很重要
南方日报:通过您女儿的申请名校经历,您觉得国外名校看重一个学生的哪些方面,这些可以提前有针对性的准备吗?
张作芳:不管你申请哪所大学,成绩、学术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并不是说你必须要达到满分,而是说你要有好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国外名校还非常看重你是否对社会有责任心,有合作精神、领袖潜质、对某件事情有多大的热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态度等。这些东西你要通过你的短文、推荐信呈现出来,需要写出你最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你所讲的事情哪怕并不大,但一定要突出你的特色。
南方日报:随着人们对申请国外名校程序的了解,有些人也会功利性地去做一些事情。
张作芳:我只能说诚信才可以让一个人走的更远。国外名校的面试官也是阅人无数,如果你作假,实际上对你没什么好处。他们其实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努力的、认真负责、有爱心的学生,所以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很重要。但在具体申请时,我觉得可以扬长避短,某种程度上要用西方人的价值观讲述东方人的故事。如果学生及家长觉得自己时间和能力不够,请一些专业的留学机构做一些规范化的指导也是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贵州首家试运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下一篇:人大附小:作业留得好不好,学生给老师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