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首次讲述农耕人文地理 开创中国农业文化纪录先河

《农耕中国》2014新年钜献
由北京光华路五号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大型讲述性文化纪录电视栏目《农耕中国》,将于2014年新年之际隆重推出,既是王刚首次讲述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农业电视大型专题片,也为时下娱乐综艺盛行的电视荧屏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栏目形态新鲜活力,开创了农业题材讲述性文化纪录形态电视大型专题片先河。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CBD光华路五号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的《农耕中国》新闻发布会及晚宴,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丁奎松、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郭震玺、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裴晓影、北京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检疫检验学会候任秘书长周琦、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首席运营官刘旭明、中航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陈进、大陆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凌立、香港富原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卫平、北京光华路五号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亚宁、微软中国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著名主持人王刚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等多位人士出席,为该栏目开播造势助阵。

除了特聘著名主持人王刚担纲主持以外,还邀请了中国影视界一线专业人士主创人员领衔加盟,由央视《东方时空》《实话实说》创始人时间担任总监制,央视《走遍中国》总编莫骄担任总编导。栏目创作骨干团队由国内纪录片创作领域里最具实力和影响力、新锐意识的新影、科影、大陆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组成。共同合力打造一档新形态的独具人文气息、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知识含量和厚重质感的电视栏目,为广大观众倾情奉献耳目一新的中国农耕文化视听盛宴。顶级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的《农耕中国》,以“真实纪录”“人文讲述”为创新形态,讲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背后的故事,纪录中国农耕文明长河中鲜活影像,揭示中国农业生产与生活诀窍奥秘,编织华夏大地生态文明诱人图景。
首创国内人文纪录讲述型农业电视栏目
《农耕中国》整体样式风格是一档颇具创新意识的新形态讲述性栏目,栏目形态讲述与纪录相结合,启用大牌主持人王刚,以及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创作实力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王刚曾与辽宁卫视携手推出的《王刚讲故事》,及与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两档栏目,以生动鲜活、深刻入里,独具人文底蕴的讲述方式,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此次他加盟《农耕中国》改换门庭,讲述农业这点新鲜事,还是首次参与主创农业题材的电视栏目。
透过鲜明王刚独特主持风格引人入胜的讲述色彩,用纪录片手法拍摄创作, 以“讲述”为主要方式,全方位通俗的深度解读中国农业的新形态文化类电视大型专题片。用新颖、通俗、活泼的电视语言讲述中国农耕文明和中国农业的新鲜事,并将其打造成一档新型文化类具有农业知识技术含量的纪录片,赋予农耕中国更多、更生动、更绚丽的人文气息以及历史厚重感,呈现出标新立异的农业电视栏目质感和观赏价值,在国内电视业实属首创。
编织中国“农耕文明”的史诗图景
《农耕中国》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切入,通俗易懂的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反映当地社会生态、历史人文以及民风民俗,以真实、客观、全面的视角聚焦中国农村社会,解读农耕文化,传播生态文明。“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文明的起源离不开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自古大河灌溉与农耕文化就脱不了干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被现今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的原始农业的两大起源区。更新世末期,两大流域都受冰期影响而萌发种植,待全新世来临以后,农业随之产生。最早的王朝形成于中西部黄河流域,伴随着国家而产生的土地制度,如西周的井田制等的发展,以及国家制度下,铁器使用日益广泛,牛耕开始推广,农学理论出现。在这一系列因素推动下,农耕文明才逐渐形成。中国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中国》将以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讲述解读中国农业社会的人文历史和农业地理的万千气象和奥秘。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重要基础和文化标识,本身也是一部流动的、鲜活的、随时随地、正在发生的“史诗性的故事”。每一期《农耕中国》都将是这部“史诗性的故事”里一页完整、流畅、一气呵成的篇章,一段完整的小故事。每一段精彩的节目连缀而成,共同构筑起一部记载中国农耕文明鲜活的影像史,一部集中国农业生产技术与智慧之大成的百科全书,编织成“农耕中国”的形象完整版图。
传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
大型讲述型文化纪录电视专题片《农耕中国》,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应运而生,具有坚实广阔的时代背景。全会提出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为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和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农耕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重要阶段,经过潜心研究、认真准备与多方求教求证的情况下推出的。筹办过程中,得到了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及获得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的热情指导与鼎力支持,筹办这样一档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宏观视野,又具有独特影视文化审美的农业题材大型电视专题片,可谓恰逢其时,也是频道栏目创新竞争的需要。《农耕中国》将忠实的反映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中国农业生态文明生生不息的发展进程,观照中国农耕文化与时俱进的变迁发展,纵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展现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社会交融变革的时代缩影。
时代变迁中的鲜活影像纪录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发展,曾经令以农村人口居多的中国人向往的都市生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雾霾污染、交通拥堵、生存压力、食品安全等诸多城市病问题不断涌现,当下人们包括不少电视观众,开始重新回望曾经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前行的原生态农耕文明,极为向往乡村田野间清新怡人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状态,健康、自然、舒适的田园生活方式,已经是现在都市人群崇尚的追求。虽然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食住行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但百姓餐桌食品安全又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政府近年来大力整治和加强监管的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对于中国人而言“吃”可谓头等大事,以前经历太多物质匮乏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人问候的话题就是“吃了没”,现今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怎样才能吃到地道食材、原汁原味,才是如今人们在“吃”这件事情上关切的要点,也是栏目策划的初始动力。
《农耕中国》就是要带领人们重新走进农村社会、山水田园、乡野市集,走遍中国不同地区探访那些各地依然传承不息的原生态农耕文化,寻找各个地域最具特色标识性的原产地农产品,从“吃”的话题切入,透过“吃”的特色来观察地域农耕文化的变迁传承,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因此,栏目组与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紧密协作,选题均源自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题材库,所有农林牧副渔特选题涉及的地域特色农产品,均具有地域代表性和标志性,且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人文历史内涵。栏目绝不仅仅是特色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特征的简单推介与表现,更多地关注、生动讲述和深入发掘背后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自然地理及逸闻趣事。每一期《农耕中国》都将是每一个地域最具代表特征农产品及人文历史色彩的丰富立体呈现,以每个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和纽带,将不同地域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耕文化全方位、鲜活灵动的通过电视栏目充分表现。
顶级制作团队呈现最具文化质感农业影视作品
栏目制作团队汇聚了中国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纪录片创作骨干力量,以及中国影视领域的资深人士,致力于潜心打造迄今为止国内最具文化质感的农业题材电视栏目,奠定当今国内最具实力、最为权威的主流农业题材讲述型文化类纪录片电视节目传播平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简称新影厂)是我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新影厂自1953年成立以来, 作为纪录国家重大活动、历史事件等方面的权威拍摄单位,它就以纪录影片的方式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简称科影厂)创建于1960年3月12日,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科教影视节目制作基地,科影厂拍摄了1400多部科教影片,内容涉及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为普及科学知识、推动文化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隶属国有新影集团的两大制片厂的团队加盟之外,还有以大陆桥影视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团队,大陆桥拥有大型纪录片制作基地,公司集诸多全数字化的演播室、录音棚、编辑机房、SGI工作站及各种拍摄和制作设备于一体,同时拥有一支由知名配音演员、编译编导以及国际资深纪录片制作人组成的专业创作团队。另外,中国传媒大学也成为栏目组制作合作,其影视艺术学院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规模最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最为开阔的学院,更是我国教学实力强、专业特色鲜明、最具知名度的影视艺术学院。
以“专业”精神塑造《农耕中国》创作文化
《农耕中国》拥有国内顶尖农业专家和农业科研院校专业权威的知识体系支撑。《农耕中国》每一个选题都有农业专家顾问指导,汇集农业专家讨论意见及其他领域各方专家的建议,科学、准确、严谨的表述产品特性、农业技术、历史传承,深度挖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背后的故事,从产品渊源到人文历史、趣事传说,再到令人惊叹的技艺绝活解密,以及传承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与地方历史文化的交织演绎。
目前摄制组由新影、科影、传媒大学及大陆桥组成的四路摄制团队,前期已经奔赴贵州、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各地进行了实地走访拍摄工作。扬州宝应的湖西岛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有机大米,湖南的武冈药膳豆腐、铜鹅、临武鸭、永丰辣酱,贵州的三穗鸭、德江天麻、普定朵贝茶,广西的巴马香猪、玉林牛巴、梧州龟苓膏、容县沙田柚、黄姚豆豉。摄制组每到一处,不同的地名,就代表着不同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每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背后都烙印着当地地域农耕文化的独特印记,摄制组一一窥探其中的奥妙风情,纪录了中国地域农耕文明的绚丽多彩。引领观众去现场一道作为亲历者、探寻者和解密人,走进田间地头、村庄农户、民风民俗、历史遗存等各类现场,亲历探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背后的奥秘和故事。
昨天,今天,明天。。。农业这点新鲜事
王刚正在讲述
一同上路,并肩担当,相约《农耕中国》
上一篇:新媒体是对油画艺术的互补 下一篇:英国首相卡梅伦被指与18世纪俄女皇撞脸(图)